咨询热线: 400-8059-268

浙江百名志愿者走进乡村 为未成年人开设美育课堂

时间:2020-09-07 11:15:03 来源:浙报融媒体

开化县文化馆馆长方阳红在给中村乡孩子们上课

“想学唱歌。”这是11岁的安吉天荒坪镇小学新六年级男生小林埋藏在心底的愿望。这个夏天,省文化馆声乐老师的到来,像一道光,照进了小林单调的暑期生活。

点亮小林梦想的是省文化馆今年首次推出的“圆梦青苗·以艺育美”浙江省百名文艺志愿者面向农村未成年人开设美育课堂项目。

项目推出后,在浙江各地,百余名文艺志愿者搭建起百余个农村声乐课堂做了一次美育探索。在音乐课堂上,许多农村孩子从一开始完全不识谱,到课堂行将结束时,共同排练出一段动听的声乐表演。音符跳动间,数千个农村孩子因此受益。

短短5堂音乐课,究竟能为缺乏艺术滋养的农村孩子带去哪些改变?音乐课堂后,如何才能在省内各地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美育浸润农村孩子的成长?近日,本端记者分赴多地美育课堂,在师生们的歌声里,感受农村美育课堂的探索实践。

美育的课堂

一个不能少

开化县文化馆馆长方阳红在给中村乡孩子们上课

8月21日上午9时30分,距离开化县城15公里的中村乡张村文化礼堂外,隔着马路,就能听见里边飘出来的稚嫩童声。

足有7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里,从四邻八村慕名而来的近百个孩子正跟着开化县文化馆馆长方阳红,边打拍子边哼唱着儿歌《小白船》。家长、村民们拿着蒲扇,或坐或站,看得目不转睛。

暑气未消,一直举着手大声上课、不断与孩子们互动的方阳红很快就汗流浃背,额头上大颗汗珠直往外冒。“听说省文化馆要下乡送音乐课,我马上报名了。”方阳红说,孩子们热情高涨。第一堂课来了20多个孩子,因为村民口口相传,第二堂课就来了六七十个孩子。到了这第三堂课,孩子已经有近百个,连方阳红都吃了一惊。看着孩子们听到音乐后闪闪发亮的眼睛,深受感动的方阳红对自己说,“美育课堂上,一个都不能少”。

实际上,张村文化礼堂只是暑假音乐课堂的一个缩影。在省内各个农村文化礼堂,这样的场景和感动不断上演。

省文化馆社会文化指导中心副主任周亦文在安吉天荒坪镇为孩子们上课

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省文化馆社会文化指导中心副主任周亦文前往安吉天荒坪镇银坑村为孩子们送去了音乐课。每上一次课,她就要来回开车近4小时,但看着孩子们下课后还拿着乐谱意犹未尽地哼唱,她说:“很想再多为他们做点什么。”周亦文介绍,2017年下半年,省文化馆对全省青少年美育现状做过调研,发现广大家长对孩子在美育培养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城里孩子参加的文化活动较多,而乡村是美育建设的薄弱地带,乡村孩子的暑假也少有各种艺术类培训班。

2018年,省文化馆就已推出公益性质的“追梦之声”浙江省青少年声乐大赛,每年举办一次。今年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省文化馆决定暂停举办青少年声乐大赛,而将目光投向了农村未成年人群体,将线下公益音乐课堂办到了农村文化礼堂。“因为推广美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让农村未成年人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美育的培养、受到艺术的熏陶,对他们素质的全面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省文化馆书记、副馆长顾炯说,面向农村未成年人开设美育课堂也是省文化馆今年推出的“基层联络服务机制”的体现。目前,省文化馆内的业务干部分为4个组,按地区进行对接,主要针对地区文化不均衡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海岛、山区,派驻业务骨干一起合作,在日常工作上给予业务、活动等全方位的服务,以培育人才队伍。

让人感动的是,活动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各地文化馆的大力支持,由各地文化馆声乐干部担纲主力的百余名文艺志愿者团队在几天之内建立起来。没有上课场地,大家分头联系当地的文化礼堂;上课需要电子琴,志愿者们有的找当地小学借用,有的自己从家里带;还有的志愿者虽然腿有伤,但仍坚持按时下乡上课……“一个多月坚持下来后,志愿者们都很惊喜:原来农村里喜欢艺术的孩子真不少,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王布伟说,作为2020年入选省文明办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之一,今年美育课堂首推声乐课程,是因为有此前声乐大赛的良好基础。而从课堂效果来看,孩子们热烈的课堂表现也给了志愿者们满满的信心。

梦想的种子

已悄然种下

按照此次美育课堂项目要求,每位文艺志愿者需要在暑期为自己组建的音乐课堂授课5次。项目刚刚推动时,大家也或多或少有一些担心:平时较少接触艺术课程的农村孩子们愿意来听课吗?短短五堂音乐课,能为艺术底子薄弱的孩子们带来改变吗?

如今,随着暑期的结束,百余个农村音乐课堂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在由文艺志愿者组成的群里,孩子们与音符之间的点滴故事也被记录着。

直到第三堂课,周亦文才知道,在自己课堂上投入跟唱、认真回答自己提问的男生小林,其实在校时非常调皮。前来听课的天荒坪镇校长王孝华也吃了一惊,“没想到小林表现得这么好。”该校音乐老师在听完课后感慨,“省里来的老师上课非常有技巧,教得细致、有趣,学生学起来效率要比在校上音乐课高。”

“我很喜欢音乐。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就跟父母提过想去上音乐类培训班。但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担心学音乐更耽误学习,坚决反对。更何况,村里本来也没什么音乐培训班。”聊起音乐时,小林格外腼腆而又郑重。小林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就挺喜欢上学校的音乐课,但音乐课上学生多,老师讲得比较笼统。这次听说省里有声乐老师来开课,他就催着父母报了名。听老师讲音符、听音高,学着一句句跟唱歌曲时,小林觉得自己越发喜欢音乐了。“可惜这样的机会平时太少了,真希望老师能多来村里给我们上课。”小林说,开学后,他会好好学习,争取以后能考上大学里音乐类相关专业。

而此次美育课堂上,一张孩子们在露天上课的照片,也打动了群里其他地区的志愿者们。记者找到了当天的授课老师、衢州衢江区文化馆国家二级演员吴月姣,她对大半个月前的这一幕记忆犹新。“当天我原计划去衢江区方家村村文化礼堂给孩子们上课,当地留守儿童不少,孩子们平时接触艺术课程很少。十几个报名的孩子早早赶来,没想到村里的文化礼堂正在修缮。”吴月姣回忆,热情的村民们在村里一片空地上拉起遮阳布,又在大树底下摆几张凳子。师生们就在露天上起了课。

虽然上课条件简陋,只有一张白纸、一个话筒。但孩子们很快在吴老师时而唱歌、时而讲故事的声情并茂的上课方式带领下,进入音乐的世界。每每上完2个多小时的课程,师生们的衣服都会被汗浸透。但五次课程,没有一个孩子请过假。从一开始不太会唱歌,到结课时学会基本音律节拍,会完整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孩子们的进步让吴月姣很欣慰。师生们动情的歌声也感染了村民,村里一些上年纪的老人成了课堂编外学生,在村里过暑假的沈阳音乐学院大三学生方路文则主动来做吴月姣的助教。“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音乐或许只是众多兴趣班中的一个。但对于村里的孩子而言,从小感受音乐的美,会让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方路文说,五堂课无法教会弟弟妹妹们太多专业音乐知识,但他能感受到,音乐梦想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

为孩子们种下梦想,这也是百余名文艺志愿者此次行动的最大心愿。在庆元,志愿者们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不仅准备了基础乐理,视听练耳等特色课程,还开设了杯子舞、陶笛等特色课程;在洞头,最后一节课时,孩子们纷纷穿上小礼服,体验了一把上台演出的成就感;而为了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同步上课,宁波志愿者们尝试用抖音对课程进行直播。“听见孩子们说喜欢上了唱歌时,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少志愿者都告诉记者,五堂课虽然短暂,但他们看到了音乐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或许他们并不会因此成为音乐家,但音乐爱好在孩子们心头埋下的种子,已经在蓄势待发,时刻等待着破土生长。

活动结束后,省文化馆也对本次美育课堂进行满意度调查。四五百名参与调查的家长都给出了好评,“孩子回家都哼着歌”“很满意,希望明年暑假还能开出更多种类的课程”“考虑到家长学生反响很好,我们已经在计划,明年继续加推舞蹈等美育课堂。”顾炯说。

长效的机制

有待再破题

如今,随着孩子们开学,一度被优美歌声填满的农村文化礼堂已归于平静。但对于文艺志愿者们来说,这项工作远远没有结束。如何让收效良好的美育课堂在暑假过后也能建立长效机制,成为新命题。

“我们在农村调研时发现,我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农村孩子跟城市孩子的最大区别,很多时候往往并不是文化知识,而是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今年年初,我省首个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在湖州师范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副主任李茂森长期研究乡村教育,对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养感触颇深。在他看来,学业成绩可以帮助农村孩子升入更好的大学,而综合素养则能让农村孩子的未来有更多可能性。当然,培养综合素养,并不能一蹴而就,尤其需要建立成体系的长效机制。“因为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后期不培育、浇灌,种子也难以开出更美的花,结出更好的果。”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志愿者们的认同。“线下美育课堂的辐射范围毕竟有限,所以我们也在近期推出了线上课堂。线上课堂会邀请青少年声乐大赛获奖选手作为青苗志愿者录制网课,这些资源将向所有孩子免费开放。”据王布伟介绍,宁波就已经通过这一方式,让青苗志愿者和他们的声乐老师一起合作录制了7堂网课。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未成年人美育所面临的情况各有不同,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还需要不断探索。安吉文化馆馆长毛亚伟正在和天荒坪小学商议合作,希望能将美育的触角伸至校园。而在宁波,纪云飞馆长表示所有参加过美育课堂的孩子,都会成为宁波文化馆的志愿者。他们既可以长期优先参与该馆的各类文化活动和培训,同时,也需要以志愿者身份,将自己的所学所得通过做志愿者的方式输出。衢州文化馆也计划在全市推广面向农村孩子的长期音乐公益培训课。

但诚如多位志愿者提到的,新事物的探索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想要做好美育,光靠志愿者的热情和行动还不够,也需要多部门联动与合作,共同推动农村美育工作。也只有这样,我省各地农村才能真正迎来“放牛班的春天”,生根发芽的梦想才能带孩子们去到更辽阔的远方。

编辑:侯程方 审编:admin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