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8059-268

广西梧州:走心的志愿服务更有温度

时间:2019-12-23 10:08:58 来源:广西文明网

走心的志愿服务更有温度   ——梧州市志愿服务工作发展观察

近年来,我市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中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正随着志愿者的脚步逐渐融进市民的心灵。

截至11月30日,我市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团体总数1905个,注册志愿者总数突破44.0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41%,与去年相比增加35.47万人。全市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达4844个,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明交通、绿色环保等15类志愿服务项目共3216个,参与人数达35.21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40.37万个小时。

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

提起“60后”卢洁杏,大塘街道京梧社区有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她加入志愿者行列,一干就是9年。

“作为一名退休党员,我希望能够尽自己能力帮助和关爱有困难的人。”让卢洁杏感到高兴的是,在她的带动和鼓舞下,越来越多朋友加入到志愿工作中,如今还成立了梧州传递爱心公益团。目前团队已吸纳会员百余名,他们除了参加社区、街道办组织的志愿活动外,还会关爱残疾留守儿童、看望空巢老人、帮助贫困家庭。

梧州传递爱心公益团的组建,只是我市志愿者队伍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大力统筹推进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并依托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激励回馈等业务在“一张网”上管理。

今年6月,随着梧州志愿服务联合会正式成立,我市更是构建起以志愿服务联合会为龙头,以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行业)志愿组织为枢纽、基层单位志愿服务组织为基点的志愿服务组织架构,推动全市志愿服务网络由城市延伸至农村,志愿服务力量也由青年发展至全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年,按照服务内容和参与的人员不同,我市建立起党员、青年、巾帼、职工、科普、助残、红十字会等18类志愿服务队伍,为志愿者连接爱心传递搭起一座桥梁。如今,全市志愿服务力量逐步发展壮大,还涌现出“骑楼城大妈”“爱心驿站”“好人V帮”“白杨计划”等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打造“品牌”志愿服务

在万秀区富民街道枣冲社区,活跃着一支特殊的志愿队伍——“左邻右里老友记”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队,队伍由社区低龄老人组成,以就近服务为原则,依托低龄老人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提供其所需的服务,并将提供服务的时间,以积分形式存入“时间银行”,达到一定积分即可兑换实物或社区提供的其他服务的形式,激发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的热情。

“枣冲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据社区居民总数的30%,属于典型的重度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的难题迫在眉睫。”枣冲社区党委书记肖瑶介绍,“左邻右里老友记”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正是通过推行“低龄时自愿提供服务,高龄时优先享受服务”的互助养老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帮助他人的有效机制,让许多刚退休的低龄老人感到自己对社会是有贡献的,接力传递正能量,“播种”更多爱心。

志愿服务不仅要广泛开展,还要做得响亮,成为品牌。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百姓“点单”、志愿组织“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把目光和力量聚焦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特困群体身上,重点打造一批群众急需、特色鲜明、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精准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身边事。

当前,我市已培育出“左邻右里老友记”时间银行 、“七彩童梦”关爱行动、“圆梦1+1”爱心助学等一批品牌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其中我市“情暖驿站”服务春运公益项目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左邻右里老友记”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19年广西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围绕“四城联创”工作,市文明办还组织开展“我为城市建设出份力”文明交通劝导、“垃圾随手捡,文明天天见”以及“保护母亲河 做新时代文明人”环保行动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志愿之花开遍街头巷陌。

献策献计发展志愿者队伍

业内人士认为,让志愿服务学会走心,才能让爱更有温度。

志愿服务举措实不实?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话语权”。“全国最美志愿者”梁洁华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救援、危机干预等志愿服务工作有十年之久,她认为,志愿服务要“走心”必须从需求出发,摸清受助者的服务需求,从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方面设计“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有所创新,这样志愿服务才能做到人们心坎上,被大家接受。

志愿服务没有市场收益,要解决好长期坚持的问题,营造崇尚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尤为关键。肖瑶提出,强化志愿服务氛围宣传营造,学校教育教育必须跟上,可以通过搭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级联动”的志愿服务平台,以小手牵大手,以学校影响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 发动更多人为志愿服务发展贡献力量。

业内人士提出,我市应建立全市统一的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对接平台,在加强服务供应方和需求方的有效对接的同时,引导志愿服务团队之间互通有无,发挥各自特长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记者 曾韵 通讯员 王秋声)

编辑:侯程方 审编:admin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