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8059-268

江苏苏州推出共益互助志愿服务体系 建立“全域积分兑换库”

时间:2019-06-25 18:20:03 来源:志愿服务

说起81岁的黄荷珍老人,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吴门桥街道南环新村的居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她退休三十年来,一直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服务,受益的居民超过30000人次。而在吴门桥街道,像她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来自该街道组织人事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他们共组建行动支部50余个,各类党员志愿服务队80多支,拥有居民、党员等注册志愿者1330人。与此同时,该街道还尝试推出共益互助志愿服务体系,通过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连接外部资源,建立“全域积分兑换库”,实现全街道范围内志愿者积分流转和兑换。据悉,这也是姑苏区首个实施志愿者积分全域流转和兑换的街道。

构建完善积分管理制度手持积分卡 全街道兑换服务

随着志愿服务不断深入,很多人都注意到这样的情况:单一的个人志愿服务已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单方面的志愿付出也不能维持长久的生命力。吴门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静介绍,为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经过对辖区各社区多次调研、反复研究,他们尝试推出以全域积分流转和兑换为核心内容的共益互助志愿服务体系。

李静介绍,“全域积分兑换库”不同于常见的“爱心银行”“积分超市”,更侧重于服务资源兑换。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非遗传承与文化培训课程、辖区多个商圈停车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免费医疗服务,以及行业组织、共建单位提供的专项服务等。除了党员居民志愿者以外,共建单位、“两新”组织志愿者也将获得由吴门桥街道发放的记名志愿者积分卡,同样可在“全域积分兑换库”中兑换服务。此外,志愿者从某个社区到辖区另外一个社区居住,志愿积分同样连续计算。

李静表示,为了解决志愿者积分流转问题,吴门桥街道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全域积分管理制度,通过搭建积分管理系统,以专业程度、路程远近、时间紧迫、服务市场、服务评分等系数评定服务积分,同时通过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连接外部资源,建立“全域积分兑换库”,实现全街道范围内志愿者积分流转和兑换。

八旬老人仍在帮人理发 1330名志愿者在行动

事实上,吴门桥街道推出共益互助志愿服务体系,也跟辖区快速发展的志愿服务网络密不可分。“居民对志愿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也应该连接各方力量,引导更多的人参与。目前,辖区的志愿者队伍正日益壮大,我们也有条件把辖区的志愿服务做得更好。”李静说。

在八旬老人黄荷珍的记事本上,有一张上门服务表,里面记录了不少社区高龄老人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除了每周定期来社区“开心理发屋”免费为居民理发,她还上门为这些需要理发的老人服务。在她的精神感染下,社区“开心理发屋”的免费理发师由她一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个人。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帮人义务理发时,她总是满脸微笑地说:“能帮到别人,我就很高兴。”

黄荷珍只是吴门桥街道众多志愿者中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吴门桥街道“大工委”通过委员联席制度,在党员志愿者之外吸纳共建单位、“两新”组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以党建引领促进辖区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同时,该街道依托各级党组织,围绕“吴瑟共益”(谐音五色公益)党建服务品牌,打造各类公益志愿服务队伍。截至目前,共组建行动支部50余个,各类党员志愿服务队80多支,拥有居民、党员等注册志愿者1330人。

细化共益互助体系 定期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全域积分管理制度中的供需互动关系,使志愿者和被服务者的身份可以随时互换。这也是街道试水以服务换取服务建设‘共益互助体系’的初衷。同时,建立在多方资源基础上的全域积分管理制度,也是共益互助志愿服务体系运转的内在动力。”吴门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浩表示。

接下来,吴门桥街道还将继续细化共益互助体系,对共益服务队进行入驻、观察、复核的全过程培育跟踪,并通过建立党员共益互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协调机关党员、居民志愿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活动的知晓度和志愿者的响应速度。同时,街道还将定期开展“亲水吴门”党群服务中心共益互助活动个性化定制服务,为获得一定积分的共建单位、行业党组织提供服务个性定制。另外,街道还将进一步连接外部资源,为积分兑换提供更贴近生活实际、更符合群众需求的“能源库”。“充分运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力量,打造党建引领下的共益互助志愿服务体系,实现志愿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志愿者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陈浩说。

吴门桥街道专家师资库成员、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郭圣莉教授认为,吴门桥街道推出共益互助志愿服务体系,一方面是在该街道“大党建、大融合、大治理”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模式下,积极利用共建单位、行业组织资源来弥补个人志愿者单打独斗的不足,提供更为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充分运用街道“大工委”以及各社区“大党委”的覆盖性,将单方需要变为互相需要,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供载体,同时也能优化志愿者的服务体验,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苏州日报记者 管有明 苏报通讯员 李国清 申心怡)

编辑:hcf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