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15:53:48 来源:网络
5月10日,常德市武陵区芦荻山乡的乡村大地,鸟语花香,芳菲满目。李白溪村11组的苏华明吃过早饭,便扛着除草机,为丁马线常断公路1500米路段义务除草。几圈下来,48岁的他汗流浃背,作为芦荻山乡公益存折的首位“储户”,这已是苏华明的第8个公益工。红色的存折不仅存储了苏华明的公益劳动,更成为芦荻山乡人居环境变化的一种见证。
“公益存折”是芦荻山乡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开展的创新之举。这本“特殊的存折”不存现金存下公益热心,点燃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唤醒了村民们潜在的自治能力,探索出农村治理新路径,在常德市第一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佳”乡镇评选中,芦荻山乡跻身“十佳”。
“公益存折”,乡村治理探新路
农村承载着我们的乡愁。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畜禽污染等问题不断暴露,传统的农村生活习惯,让村民人人都成为乡村环境的污染者,曾经绿树环抱、溪流清澈的乡愁,让村民们紧锁眉头成了“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近年来,芦荻山乡已被武陵区列为城乡一体化保洁范围,并实施畜禽退养,有效解决了农村保洁和畜禽污染的问题,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去年,常德市打响了乡村振兴的第一枪,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芦荻山乡被列为全市十个试点乡镇之一。如何让村庄环境实现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的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环境整治以及今后的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芦荻山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了共识:村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村环境整治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改变村民 “坐地望花开”的等看习惯, 让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自觉要求。
为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芦荻山乡大力推行“公益存折”制度。公益存折是村民参加公益性劳动的用工凭证,村里提倡每户家庭一年内至少完成一个公益工。每次用工项目由村支两委确定,每个公益工以8小时计算。公益工的范围和内容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公益工服务项目、服务人数和工时科学确定。一个公益工年底可以兑取30元补贴,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村级“公益银行”——公益基金。公益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贤达和村民募集,部分村级集体收益和惠民资金作为补充。村民年满65岁后,参加过公益劳动,可由村支两委派遣村民志愿者偿还公益工。公益工可以像献血一样,形成一个良性传递的循环。
让芦荻山乡始料未及的是,一次创新乡村治理的尝试,却普遍得到了村民的支持。记得1月19日晚,芦荻山乡李白溪村11组组织召开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屋场会上,20多名村民听到村里决定全面推广“公益存折”,改善村容村貌时,大家的热情瞬间高涨。“这个办法好!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我们只想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环境好一点,我们都能多活几年。可想要环境好,不能‘干部埋头干、群众旁边看’,我们都要参与才行。”村民苏志安的一番话博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
从2018年10月开始试行,如今已在全乡18个村居全面推开,现已募集“公益存折”公益基金70多万元,面向村民发放公益存折2200余本。该乡党委书记孙家辉感慨地说:“我们就要通过公益工,让群众形成责任感,自觉地参与到村集体的事务管理之中,让群众与村集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是关键
5月8日,是芦荻山乡的第三个公益劳动日。40多名党员干部身着“远学雷锋 近学田工”的红马甲,来到一季度考核全乡排名最后的台家铺村,清除村道两旁的杂草和垃圾。闪动的红马甲,成为芦荻山乡最亮丽的风景。
排水渠旁边的淤泥、道路两旁的枯枝,还有村民乱堆的废旧杂物,不一会,就装了满满四五车。在红色的队伍中,一名74岁的党员罗培连格外显眼。他提着火钳和塑料袋,沿途捡起了垃圾。前两天,他和3组组长罗宗义一道,借了一条渔船,把沟渠里的白色垃圾清理干净。“我们党员不带头,谁带头?这样长期搞下去,群众的环境卫生观念渐渐就培养起来了。”罗培连说。
看着大家干得热火朝天,79岁的罗宗善和76岁的刘秀珍老两口,也开始清理院子里的树枝。“党员干部都把村道卫生搞得这么清爽了,我们也得讲究一点,把房前屋后收拾干净!”
这些热闹的场面,得益于“公益存折”制度的推进过程中,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芦荻山乡把“公益存折”制度作为党员为村民服务的平台和载体,让他们在公益劳动中亮身份、勇担当。党员存取“公益工”,必须义务完成2个公益工以后,第3个公益工才计入补贴。
为推进“公益存折”制度,激发党员和群众的参与热情,芦荻山乡把每月8日定为“公益劳动日”。每到这一天,乡村两级集中组织公益劳动,参与的党员必须超过50%以上。芦荻山乡则在每月公益劳动日当天,带领乡干部,到每季度排名后三的村里开展公益劳动,带动后进村找差距,提升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如何让农村党员发挥先锋引领作用一直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难题。这些举措,找到了农村党员发挥价值的平衡点,探索出农村党员参与农村治理的新路径。”孙家辉说,“公益存折”制度推行以来,他被一个个党员的故事感动着。
在蓼子坪村,一名73岁的老党员赵玉珍参加公益劳动的故事广为流传。第一个公益劳动日,村里考虑到她年纪大了,身体多病,家里还有一个精神障碍的儿子需要照顾,没有通知她参加。第二个公益劳动日,她早早地提着蛇皮袋到田间地头捡垃圾。“村里有活动,我这个党员不能缺席啊。环境好了,我们身体也健康些。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这些小事还是能做,有一份力就出一份力嘛!”赵玉珍轻描淡写的话语里,彰显的是一名老党员的精神境界。
在大关庙村,66岁的杨恒芝忙着栽花。她的老伴梅柏清是一名党员,3年前被树砸伤瘫痪在床。公益劳动梅柏清不能参加,杨恒芝照顾好老伴后,带上铲子代夫上阵。“老伴是一名党员,他不能来,我来代他履行义务。栽花种草,我干得动,就帮着搞搞。”简单的话语里,透着农村人的质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顺民心、合民意,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许多群众纷纷加入其中,有的还组成了志愿者服务队,在环境整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芦荻山乡观音寺村形成了以党员公益组织为主要力量的志愿服务组织,玉带桥村则形成了以妇女同志为主要力量的卫生组织,芦山社区以组为单位形成了公益联合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芦荻山乡培育志愿服务的温床,以星星之火,带动着村民志愿服务意识和环境卫生意识的提升。在玉带桥村的排灌渠里,每次都参加公益劳动的村民胡开先,站在沟渠里,弯下腰,徒手捞沟里的杂草和淤泥。村民见状关切地劝道:“你别伤了手,用耙子搞吧!”胡开先却说:“没事,手捞得干净些!”
从净到美,留住乡愁赢未来
全民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芦荻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村道两旁垃圾成堆,夏天蚊子‘称霸’。现在天天有人清扫,村民也逐渐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以前的臭水沟也变成了清水渠,污糟的广告墙,也都变成了漂亮的彩绘墙,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蓼子坪村村民梁来保看着一天一天的变化,感慨地说。
环境清爽了,芦荻山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脚步并未停歇。连日来,芦荻山乡处处仍是热闹的劳动场面。大关庙村的村组干部带领群众,在中心河沿岸栽花。为了让花种发芽,他们罩上了一层防水材料遮阳。待到鲜花盛开时,这里将是一番水波微漾、蝶舞蜂飞的绚烂景象。
观音寺村村道两旁,新铺的草皮翠绿如茵,边上用砖砌好了白边,清爽悦目。每隔几米,还立了一个水泥槽,几名村民正在往里面装土。村民们说,这些水泥槽是退养户废弃的猪槽,观音寺村废物利用,做成了花池栽花,美化乡村。
芦荻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鹏程一边查看各村的整治情况,一边胸有成竹地说:“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在这场硬仗中,我们已经完成了三面五清的基本要求,正从追求净到追求美的方向转变,让天更蓝、水更清,为打造休闲郊外,留住美丽的乡愁,赢出未来的发展空间。”
今年,芦荻山乡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合力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以拆违为突破口,强力推进丁马线、常牛路、天景路、中心河和新坡桥墟场等五大片区综合整治,仅违章建筑就拆除了5万多平方米。畜禽退养、栽花运动、河湖整治、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这些行动的顺利推进,无不得益于“公益存折”制度的深入实施,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人心。
环境美化了,乡风文明了,村民的自治意识被深度唤醒,更让产业的发展有了底气。今年,芦荻山乡正着力打造千亩天井花池田园综合体、千亩羊肚菌产业园示范园区、千亩外洲草场、千亩富硒草本咖啡、千亩农产品物流园和千亩田田圈采摘休闲园,让村更美,民更富,产业更兴旺。
如今,行走在芦荻山乡,集镇清爽有序,村容整洁漂亮,一栋栋小洋楼鳞次栉比地镶嵌在美丽的乡野。一条条溪流清澈见底,宛如一条条柔美的飘带。一幅产业兴旺、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湖南日报 姜鸿丽 杨 哲 官涛)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