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8059-268

毕业生接受“过渡性工作”是明智之举

时间:2020-07-20 18:53:49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都发端于微末。马云的第一份工作是学校老师,李书福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人照相,贝索斯的第一份工作是麦当劳帮工……正如专家所言,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对很多人来说,在行进中不断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战略意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深远。

毕业季,大学生就业情况备受关注。近日,一项面向全国80余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59.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愿意接受过渡性工作,33.98%的大学生表示“说不准”,6.75%的大学生拒绝接受过渡性工作。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职业生涯的起点。一些人对第一份工作有很高预期,有的强调专业必须对口,有的非进大公司不可,有的坚持“宁可待业也不凑合”。于是乎,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就业也不立即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游学、旅游、宅在家,寻找适合自己的求职方向,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现象被称作“慢就业”。

对第一份工作高度重视是必要的,“慢就业”作为一种个人选择也无可厚非,但是均不应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主流心态。对一个国家而言,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充实,大学毕业生是最具活力的新鲜血液,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等待里;对一个家庭而言,每个人各干各的一份事去,正是安居乐业的题中之义;对毕业生而言,走出象牙塔,尽快进入社会这所更大的学校,磨砺心志、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正是一种应有的历练。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加之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多数毕业生愿意适当降低求职期待值、适时调整预期目标,接受“过渡性工作”,无疑是一个明大势、识时务、懂变通的明智之举——每个人都希望第一份工作起点高,接触的人优秀,学到更多东西。只是僧多粥少,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一步到位,找到“叫得响”的工作。况且,就业的道路千万条,不去闯一闯、试一试怎么知道好与不好?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都发端于微末。马云的第一份工作是学校老师,李书福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人照相,贝索斯的第一份工作是麦当劳帮工……正如专家所言,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对很多人来说,在行进中不断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战略意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深远。

这不是否定“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更不是鼓励毕业生在凑合、将就中不假思索地敲定工作,而是揭示一个严酷的社会现实——真正的职场、真正的生活往往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一路鲜花盛开,也未必总会按照我们规划和预期的方向发展。人这一生,毕业第一份工作只是一个节点。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次优选择、第三第四选择,乃至过渡性工作都未尝不可以尝试。从发展的眼光看,人生不就是从这里过渡到那里,努力抵达梦想的过程吗?

每一个过渡,都是人生的一个点,都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给毕业生演讲时说的那样:“这些点迟早会连接到一起。”勇敢走出去,在职场边干边学,那些点终将连在一起,构成多姿多彩的人生。

(作者李思辉,原载《光明日报》,有删改)

作者:李思辉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20日第2版版名:中教评论

编辑:侯程方 审编:admin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