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8059-268

初心恒久,每天都是“公益日”

时间:2021-09-10 15:49:21 来源:新华日报

9月7、8、9三天,是每年一度的“腾讯99公益日”。7日上午10点开始,朋友圈、微信群就开始被一张张小红花图案的截图刷屏,发布者纷纷“求支持”“求答题助力”。许多人还未搞清楚自己帮助的是什么项目,便被卷入这一场“公益狂欢”中。

在公益日日趋热闹也不免嘈杂的背后,也有很多坚持初心的人士,早已静心做公益很多年。据统计,我省登记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1271万人。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和3位公益“普通人”聊了聊,感受公益对自我、对孩子、对社会的巨大改变力量。

暖爸:和女儿一起资助另一位“女儿”

由于工作忙碌的原因,阿炅平时在公益群里很少发出任何声音,但唯有一个时间段例外:9月初。

“孩子们开学了,我便想起,今年的助学金该汇了”,这段时间阿炅会在群里分外活跃,一是关注被资助的孩子们的近况,二是给群主程心打打气。“群主辛苦了!感谢程心带着我们做好事”,9月6日晚上,他在群里留言说。

阿炅今年41岁,是一位媒体人,进入这个由一群热爱公益的人发起的微信群已6年。虽然他不是最早的,但却是资助贫困学生最多的。今年,接受他一对一资助的学生有4个,其中一位是宁夏的初中生,两位是贵州的高中生,还有一位已高中毕业,如今正在读职业学校。这位女孩便是小玉。

早在2016年,公益群带着几位南京的志愿者走进贵州六枝特区的大山里,按照当地学校提供的一份贫困生名单,一一家访,其中便有小玉家。看到小玉家徒四壁,还有三个乖巧懂事的弟弟妹妹,小玉入选了资助名单。这些信息传回南京后,阿炅从这份37人的名单里选了一个,是和他的女儿年龄相仿的小玉。

4年后,2020年,小玉高中毕业了。当地老师传来的消息,小玉的高考成绩不理想,没有上本科线。按照约定,被资助学生高中毕业后,资助终止。于是,阿炅又重新选择了资助对象,其中有一个是小玉的妹妹。

但是他心里还惦念着小玉:“这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在做什么呢?”

阿炅说,在内心深处,他已经把这位素未谋面的姑娘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女儿。资助终止了,但牵挂没有断。出于对孩子自尊的考虑,他没有直接联系,再三考虑,还是委托公益群代为联系。

小玉的最新消息很快反馈回来,不甘服输的小玉没有终止学业,她为自己选择了一所职业大专,学习护理。爸爸说,小玉很开心,学得很用心,立志要做一名好护士。

“那么,孩子的学费怎么解决的?”这是阿炅最关心的。经了解,小玉的学费是每学年4600元,即便如此,爸爸仍然拿不出这个钱,为小玉办了助学贷款。按照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学校给小玉减免了住宿费。

“那学费还是我来掏吧!”阿炅毫不犹豫说。紧接着,阿炅又提出一个“得寸进尺”的要求:除此之外,我能不能每个月再给孩子增加200元的生活费?

为什么要这么做?阿炅说,只是想让孩子专心读书,不被家里的经济状况所拖累。

“我的想法,只要孩子能读书,就能改变命运。对大山里的孩子,尤其对女孩儿来说,读书更加重要。考不上大学没关系!即便是读职业学校,也能让小玉学会一技之长。多了一个谋生的技能,她未来的路便会走得更稳一些。”

2018年暑假,阿炅带着高二的女儿利用暑假的机会,来到小玉的家。女儿为小玉和弟弟妹妹们带去的礼物是缤纷多彩的文具和厚厚的大部头工具书。当她把书掏出来,放在小朋友的手中时,旁边一位当地老师的话让阿炅瞬间“破防”了:“不用这么好的书!我们老师用的书都没有这么好。”

阿炅的女儿如今在美国读大学,去年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他给女儿寄去了自己在国内东拼西凑的400个口罩。当地口罩非常紧缺,即使能买到,价格也十分昂贵。不出他的意外,女儿十分大气的拿出一部分口罩分给了身边的同学们。

阿炅很欣慰:“如果我们家说有什么东西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这就是。”

中学教师:带着学生为甘肃初中筹建阅览室

一个偶然的机会,盐城滨海县的中学老师费春城加入了一个微信公益群。起初,她只是自己做公益,专注于助学,早在2016年便结对认捐了一位贵州的初中生,一直到毕业。后来又资助了一位高中生,如今也已高二。

随着对公益的了解,她想:我有很多学生,为何不带着他们一起做公益?于是,费春城一次次成了公益行动的发起者。

作为一个老师,她视书籍为珍宝。学生们读过大量课外读物,与其放在家里落灰,不如捐出来寄到偏远的农村中学去?2017年12月,在她的号召下,滨海初中的同学们捐出5000本书。捐给谁呢?公益群热心人多、信息源也多。很快,甘肃陇西种和初中发来消息,他们正在筹建一个阅览室,缺少优秀的初中读物。这批书,刚好解了种和初中的燃眉之急。

这次捐书的活动,让费春城体会到活动的不易,但也让孩子们得到极大的锻炼。活动的倡议、发起得到了校长的支持,书籍的临时存放得到了体育器材保管老师的支持,书籍的整理是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寄书,又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运费预算有限,费春城自带电子秤,控制每一袋书的重量。舍不得叫三轮车,25袋书全部是她一袋一袋用自己的电动自行车驮到邮局。

这是费春城第一次做公益活动的发起人,也是她感触最深的一次。活动结束后,她写下1000多字的感言。虽然付出了无数辛苦,但她写下最多的却是感谢的话,感谢学校小卖部的老板免费提供了粘书的胶带和胶水,感谢门卫每次都破例为她开电动门,感谢邮局的姑娘为了节省费用提供了很多方便。费春城感慨说:“凡人善举,如此简单!”

不久后,种和初中发来了照片,书架上整齐摆满了她寄去的书,同学们坐在阅览室里捧着书看得认真专注。那一刻,她感到“成长了自己,利益了他人,收获了快乐”。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费春城常常带着学生们做一些“小而美”的公益活动。刚入学军训完的新生,留下九成新军训服,她让同学们洗干净、叠整齐,成套寄给甘肃的初中。看到南京的孩子们为乡村小学改造项目义卖栀子花,她也想带着学生们参加。请开车顺路的朋友把花从南京带到滨海,于是,滨海的街头也飘起了栀子花的芬芳。

她在朋友圈里写道:做这些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喜欢而已。费春城说,希望这些参与公益活动的孩子们,能够心中有他人,心胸开阔,格局变大。

绿皮火车一族:一年改造一个乡村小学

今年暑假,7月9日,窦尧和妻子、14岁的儿子,带着三个大大的行李箱,挤上了开往兰州的绿皮火车。和他家同行的,还有22个家庭。他们一起,乘坐了21个小时的火车,再换乘5个小时的大巴,终于在7月10日下午6点多,到达甘肃武威市长城镇长城小学。

“从踏上绿皮火车的那一刻起,熟悉的感觉就回来了”,窦尧说。他说的这种“熟悉的感觉”,是指:几十个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方的家庭,为了同一个目的,去往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个事情。这件事情也很特别,叫做“乡村校园改造计划”。每年改造一所小学,这群人已经做到第五年了。

这是一份厚重的成绩单:2017年,31个家庭,改造学校:宁夏西吉县白崖乡小坡小学 ;2018年,38个家庭,改造学校:贵州锦屏县河口乡瑶光小学;2019年,33个家庭,改造学校: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心星小学;2020年和2021年,36个家庭,改造甘肃武威县长城镇长城小学、长城中心校。

2017年,第一次带着31个家庭前往宁夏改造乡村小学时,主意多、办法多的窦尧成了团队的“精神领袖”。本是公益活动的参与者,窦尧却无意中成了公益项目的策划人、发起者。是越来越多的实地走访,让窦尧脑海中酝酿出一个脑洞大开的想法:“我们去改造小学!”

如何选择学校?在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供的一份乡村小学名单中,选取那些位于偏远地区的,规模相对不大、校舍老旧、环境较为简陋的乡村学校。为了让城市家庭去更多不同地域特点和人文特征的地区体验,每年选取的省份都不同。怎么改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报名参加活动的家庭中,总有几位从事工程行业的家长。小小的土建改造,对他们来说不在话下。校园如何美化?团队中有美术老师,带着孩子们亲手绘制校园文化墙。这么多孩子去了乡村小学,一起干点儿什么才有意义?家长中有体育老师、音乐老师、语文老师,还有多才多艺的爸爸妈妈们,整整一周全部排满了特色课程。

窦尧说,这些算是他的创意,又不完全是他的创意,没有团队成员的支持,每个创意都无法实现。

每年暑假的西行绿皮火车,成为这群都市人重要的公益征途。让窦尧感到神奇的是,在踏上绿皮火车之前,团队的大多数人并不互相认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抱有“想为乡村孩子做点儿事情”的初心。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想法,简简单单的一个目标,每年“临时组团”的三十多个家庭便可迅速变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

“原本是想带着孩子去体验,现在变成了我自己最热爱的事。”窦尧说,这件事越做越有感情,已经无法终止和放弃。即使将来孩子长大了,他还打算坚持做下去。

公益似乎有种神秘力量,没有亲自去体验过的人无法感知到,但一旦全身心投入,哪怕仅有短短一周,也会被这种力量牢牢吸引,难以抗拒 。窦尧的团队中有几位“铁粉”,每年无论多忙都要克服万难来参加。这里面,有企业培训老师苹果、工程项目管理专家张斌、小学老师王丽君……都被这块“磁铁”所牢牢吸住。

参加第一次宁夏活动时,一位爸爸是来自大企业的高管,却自愿报名参加了工程组。搬砖、刷墙、冒着大太阳给操场划线,这些单纯的体力劳动让他沉浸其中。他说:“工程组的爸爸们,抹去原来的各种身份,重新构建成为一种靠体力劳动才能完成任务的团队。这种简单和纯粹让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这可能就是公益活动的魅力吧!”从此以后,他乐此不疲,每年参加。

“改造乡村校园,不仅让这些偏远地区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更大的意义在于,借助这个活动,实现了城乡之间的深度融合”, 窦尧说。在活动进行中的一周内,城里孩子与乡村孩子朝夕相处。城市的家长们发现,原来乡村孩子身上有那么多优点:率真、专注、勤劳……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让城市孩子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而这种融合对乡村孩子也有极大的触动。长城小学校长马松山说,当看到这么多远道而来的人为了建设我们的校园忙碌到深夜时,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铁杆成员”苹果说:“我在做这件事时,似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简单、干净、朴实。脚踏实地去做一些事情、影响一些人。”

编辑:侯程方 审编:admin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