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9 11:13:14 来源:光明网
家住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山亭镇港里村的徐亚山、徐亚春兄弟,一年前就父亲生前留下一块埕地的归属问题闹起了矛盾,兄弟俩为此走进设在家门口的“妈祖评理室”寻求调解。
3月23日,该村党支部书记林国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经评理室调解成功后,矛盾没有激化,兄弟俩和好如初。同时这一调解结果也被列入村规民约,成为全村的共识。一年来,村里不再出现类似的纠纷,更没有人因此上访。”
2019年年初,福建省信访局开始设立“信访评理室”,努力把群众烦心事化解在家门口,从源头上探索社会合作破解信访瓶颈的新机制。福建省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李斌介绍:“建立信访评理的目的,就在于让群众能及时获得公平、高效、适宜的纠纷解决途径,打造源头一站式多元合作化解平台,从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让信访工作可以主动作为,为民解难、为党分忧。”
平息纠纷,给群众一个讲理的地方
当时,在接到徐亚山、徐亚春兄弟的调解请求之后,林国珍迅速联系镇法律顾问、妈祖祖祠董事会、老人协会、村调解员各一名代表,组成评理员团队。
“感谢各位评理员,我对今天的评理结果非常满意!”在评理员的分析和调解下,徐亚山、徐亚春兄弟接受了将该埕地作为两家公共用地的调解方案,并签下和解协议书。
“这些评理员都是村里公认有文化、讲道理的,对村里的情况也很了解。他们说的话有分量,大家更容易听进心里。”林国珍告诉记者,“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才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
福建省信访局在全省推开信访评理机制后,各地主动发现问题、前置介入纠纷,力图将矛盾化解在“第一公里”,从源头上减少了信访数量。如今,像“妈祖评理室”这样立足地方特色、形式多样的评理模式,已经在八闽大地开花,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
在南平市,路边茶室变身评理室,当事人在氤氲的茶香中平心静气地谈事说理;在宁德,针对海上水文情况复杂,变化迅速的难点,“海上评理快艇”乘风破浪,主动上门,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化解矛盾纠纷;在厦门,观远里社区的“近邻共享评理室”请邻里乡亲参与评理,构建“小事不出楼栋,大事泡茶化解”的近邻评理氛围;在三明,线上微信评理与线下入户说理有机结合,“不见面”也能化解矛盾纠纷。
化解积案,给部门一个合理的依据
“多亏了信访评理,解决了我20年都没解决的问题,平了我心里的这口气!”家住马尾区琅岐镇群星村的陈起强是一名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于1986年至2000年年底在福建省某企业担任门卫,双方存在劳动争议。20年间,陈起强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均未得到有效解决,只好写信向福建省信访局反映情况。
经调查核实,陈起强反映的情况部分属实,诉求部分合理。但这是一桩20年前的陈年旧案,已过了诉讼时效,司法维权的途径走不通。“像这样无人兜底,难以解决的案件,就要靠‘信访评理’机制来解决。”福建省信访局复查复核处处长焦元珠说。
2020年8月5日,福建省信访局组织了陈起强信访事项的提级评理和省、市、区、镇四级联合评理会,陈起强夫妇及涉案企业代表参加了评理会。经过评理员释法析理,企业代表心服口服,当场同意给予陈起强适当金额的一次性补助。僵持了20年的当事双方当场握手言和,并签订了和解协议书,陈起强承诺息诉息访,该信访事项得到圆满化解。
李斌认为:“以党委政府主导、信访部门主抓,保证了信访评理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提供的是具有公信力的结论。社会力量的参与,降低了信访评理的对抗性,在群众认可度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都为双方共同努力破解历史积案,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以新机制破解信访瓶颈
去年7月,福建省印发《关于深入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推行建立信访评理室的指导意见(试行)》,全面推开信访评理工作。截至2020年12月,福建共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信访评理室”18190个,完成全省全覆盖。
建立“信访评理室”的设计初衷是建立对群众诉求表达和合法权益保障的“兜底”机制,避免社会治理出现“真空地带”,从而在机制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更高效便捷地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作为信访评理的核心,评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对评理结果是否公平公正至关重要。因此,在原有的人民调解员基础上,信访评理吸纳了“两代表一委员”、有关行政机关和行业专业人员、社会知名人士、法律工作者、熟悉信访工作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各类群体,构成专业化、多元化的评理员队伍,并成立了268人的省级巡回评理专家库,可根据案件需求调派至基层参与评理,最大限度保障评理结果公平、合法、合理。
目前,福建已有超过20万人加入各级评理员队伍中,他们平时在各自的岗位发光发热,在群众需要的时候化身评理员,辨明是非,释法析理,化干戈为玉帛。(记者 张诗瑶 高建进)
原标题:福建“信访评理室”:将群众烦心事化解在家门口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