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8059-268

小罐茶公益助农:让好茶走出大山,助茶农迈小康

时间:2020-07-30 15:16:17 来源:人民网-茶业频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饮茶,在传说中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数千年来,茶与中国人在这片热土上萌动、成长,结出果实、代代传承,铭刻了日月的痕迹,也见证了岁月的更迭。

然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古老的“茶”,遇到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后,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与割裂感。

你能想象吗?

在不夜城的灯红酒绿之中,在人群的一片喧闹和叫嚷里,在摩登都市的高楼大厦上,你随手斟的那杯茶,竟然来自于中国偏远处的那些,你从未触及的大山之中。

一个个采茶人,用一双双被茶汁浸染到发黑的手,在笼罩着阴凉雾气的高山,从茶树上采摘着最新鲜的茶叶,再装进半人高的茶篓里一步步背下山,等待着远处大山外的茶商驱车赶来。

茶商穿过蜿蜒的山路,在扬起的尘土和引擎的呼啸声中,把鲜叶运往工厂,加工、包装、上架,最终成为了你杯里的茶汤和嘴里的回香。

茶叶,是从大山里走出来了。

但许多采茶人,在贫穷的阻隔下,却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这片大山。

他们的身前,是一望无际的茶山,他们的身后,是一辈子的留守和等待。

高佑菊是湖北恩施一个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的采茶老人。

恩施是中国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原产地。这里大面积隆起成山,海拔落差大,穷崖绝谷,沉积形成很多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当地人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说,地势险峻可见一斑。

这最终导致的,就是当地的茶叶和其他农作物都被困在了大山里。村民们往往缺乏经济来源,在过去,高奶奶所在的一整个村子都没有两间像样的房子。

回忆过去,高奶奶说道:“我从40年前开始种茶,这个茶叶以前才卖两三毛钱一斤,路不好,(茶商)还没法上山来收,我得一个人背一大篓茶下山,走回村子才能卖几毛到几块钱。以前真的太苦了。”

好在几年前,政府给村里修了公路,并积极扶持茶产业的发展,恩施大山里的茶逐渐走了出去,高奶奶也借着采茶收入的增长慢慢养大了两个儿子。

但天有不测风云,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水让高佑菊家再次陷入了困境。

来势汹汹的疫情让当地采茶的时间整体往后推了一个月,高奶奶的收入减了不少;好不容易捱过了春天,夏季50年不遇的洪水又让她种植的土豆全部烂在了地里。丈夫身体不好,近年来家里全靠高奶奶一人勉力支撑,而现在更是雪上加霜。

大山、疫情和洪水阻隔的,还有高佑菊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他们已经半年未见,生活的挑战以及对孩子的思念,已经让她心急如焚……

恩施茶农高佑菊

而在距离恩施1319公里的福建政和县,今年已有79岁的卓茂招比高佑菊更习惯于生活的困难与等待。

福建,是很多人眼中的沿海富庶之地。然而,在闽北地区,却其实是一眼望不尽连绵的山。

在政和深山的一个百年古村,卓氏一族世代居住在这里以务农为生。卓大爷从80年代就开始带领村里人开荒、种茶,当时正值壮年的他想法很简单:种土豆和水稻总是赚不了钱的,他们的山里生态好,种出来的白茶清甜可口,采茶拿去售卖,自然也会获得更好的收入。

但造化就是弄人,又或者人年轻时总要摔几个跟头,一番辛苦劳作后,卓大爷等来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一盆冰凉的“冷水”。

村民不懂技术,茶叶的管理标准和采摘标准粗放,无法满足茶叶收购商的要求,这里的白茶价格常年在几毛钱一斤浮动,低迷的行情浇灭了所有村民的热情。

不仅没人种茶了,年轻人也没有了指望,开始离开村庄,出去闯荡。包括卓大爷五个儿女在内的一大批年轻人离开政和,选择了在外谋生。

卓大爷回忆说:“村子人最少时,从500多户人减少到不到30户,收入全部加起来也只有7、8万”。

福建老一辈人向来讲究落叶归根,尽管思念儿女,但卓大爷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守茶山,年迈的身体,蜿蜒的山路,辛苦的劳作,微薄的收入,都没有让他放弃。

但人才的流失最终还是造成了贫困的加剧——就在几年前,这里最低等级的茶叶价格还只有3毛5一斤。

这样的局面在2012年发生了变化。在县政府的鼓励下,一批政和青年开始返乡创业。其中,就包括了卓大爷的同村后生卓建华,他手把手地教村民管理茶园,要求以统一的标准采摘,并承诺用高价收购。

很快,荒野茶园重新抽出了新芽,卓大爷等留守的村民们种植出了上好的鲜叶。现在卓大爷夫妻俩仅靠采茶,预估一年就能有2、3万元的收入,已经比以前好了太多。

但其实,卓大爷心里还有个坎,他深知当地白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卓氏的孩子们在未来都能回到家乡,在大山扎下根来,重振这个百年古村的繁荣。

政和茶农卓大爷

来自贵州湄潭县的张国芬,体会到茶叶带来的改变,也许比卓大爷还要多。

湄潭位于云贵高原,当地海拔在千米以上,高而险的地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发展受阻。20年前,正值青春年华的张大姐从更深处的山里嫁到了湄潭县,而她的丈夫一家也仅仅靠着三亩薄田维持生活而已。

那一年的湄潭,还没有像样的公路,从湄潭县城到遵义市,要花整整半天的时间,农民与县城外的世界几乎隔绝,张大姐家劳作一年种出的粮食,除了留下一些口粮,剩下的也无法走出大山,只能在当地以几毛钱一斤的价格贱卖。

如果说只有小两口尚且还能生活,但随着两人孩子的出生、父母的年迈,仅靠务农的收入实在难以负担起一家人的生活。

不得已下,张大姐结婚没多久的丈夫,决心踏上崎岖的山路,到外面打工赚钱,这一走就是好多年。自此,家中便只留下张大姐、老迈的母亲还有年幼的儿子。

缺乏壮年劳动力,张大姐一家三代都得要下地做活。在劳累的间歇,三代人常常眺望着大山外的世界,思念着山那边的儿子、丈夫、父亲,但贫困,却成了他们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

好在10多年前,为大力发展以茶为支柱的产业经济,在县政府的鼓励下,整个村子都开始踊跃投入到茶叶中,张大姐也把自己的田地全部改种成茶。而为了能有更多的收入,除了照料自己的三亩茶园外,勤劳的张大姐还受雇给其他的村民采摘茶叶,每天从早上六点出门,直到晚上天黑才回到家中。

叶子没有辜负这家留守的三代人的希望,在十年时间里,湄潭茶叶的价格又翻了几倍,县里修起了公路,而湄潭到遵义也开通了直达的班车,过去的半天路程缩短到仅需要一个多小时,更多的茶企开始进到村里采购鲜叶。

说起这个,张大姐喜眉笑眼:“今年,有一家叫小罐茶的企业来收购了我们的茶叶,我们的收入也更好了。”

虽然直到现在,张大姐的丈夫依然在外地打工,但张大姐已经感到知足:生活变好了,自己91岁的母亲身体康健,而20岁的儿子也还在身边,不用再同父辈那样离乡打工,也能过得不错。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如果我们湄潭茶能像其他茶叶那么有名,让我们这些农民日子不那么穷,我的丈夫一定会回来,我的儿子以后也会做茶,我相信一家团聚的日子不会远!”

湄潭茶农张大姐一家

茶叶不仅仅给了留守茶山的人希望,还给了更多人光明的未来。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全境皆山。土家族人尹化全和这片大山打了一辈子交道。

山里的天气多云多雾,难见天光,更难与外界有所联系。但在20多年前,年轻的尹化全相信,大山外的生活,一定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当年,尹大哥和所有五峰土家族青年一样,很早就已经结婚养家,日复一日,土里刨食。漫长劳动中的一抹亮色,就是他有了一个小小的女儿。

尽管自己从来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但尹大哥想得很长远,种地的日子太苦了,他不能让女儿永远地困在大山,长大、嫁人……重复着老一辈人的路,他有着说不出的焦虑,但心里却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有学上,有书读。

过去,尹大哥照料着自家十亩农田,然而山地多砾壤,耕地格外辛苦,收成却不尽人意,压根谈不上供女儿读书。尹大哥对着土地琢磨良久,终于做出了决定:他要将农田改种成茶,用这片赖以维生的土地搏一条出路。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峰的水土天然地适宜茶叶,当地甚至有许多自然长成的老茶树。尹大哥夫妻俩在深山找到茶树的茶籽,播种在田里,很快,种子就发了芽、长了叶。

在不断的摸索学习下,尹大哥把茶园照料得越来越好,而伴随着政府的支持,五峰茶叶的价格也在15年内翻了三倍。

靠着采茶的收入,尹大哥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最让他欣慰的是,一向刻苦的女儿也逐渐长大,不仅凭借优异的成绩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学,还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研究生。

至今,尹大哥还记得年轻时对大山外世界的想象,而随着五峰茶园的欣欣向荣,更大的世界,正在向茶山青年们张开怀抱。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农尹大哥

每一个留守茶山的采茶人,心里都有一份默默的等待。

留守住的,是一片茶山,也是一种记忆与执念;等待着的,是一些牵挂的人,更是一份在更好的未来相聚的憧憬。来自不同地方的茶农,留守和等待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份同样的心愿,从山里到山外,绕着茂密的茶山绵延千里,遥远又亲切。

从恩施老人独自坚守茶山,到政和茶村后辈的回归;从湄潭三代人选择与茶奋斗,再到五峰茶山青年对未来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一个个故事,勾勒出的,正是茶区向前蓬勃发展的脉络。当留下的人生活不再迷茫,当守候的人对明天有了希望,当远行的人不是为了生计而是自由的梦想,让少有所养、中有所为、老有所依,这一段段茶区脱贫发展的美好经历,正在上演。

近年来,在茶区政府的帮助和企业、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恩施、政和、湄潭、五峰等贫困地区纷纷“摘帽”,大家生活越来越有了希望,人们的勤奋和汗水,在太阳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但这只是脱贫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我们也该认识到,在我国有着4579万亩茶园、上千个产茶县、近六千万茶农。在一定意义上,除了少数几个经典名茶,我们还有很多地方茶叶存在市场认知度的局限性,尚未真正走出“大山”;还有很多采茶人因为好茶无名、收入微薄,还未曾见到过大山外面的世界,还在期待着茶区能发展得更好更快,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为帮一叶好茶走出大山,助一方茶农迈入小康,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人民网·人民健康、以及现代派中国茶品牌小罐茶共同发起“振兴中国好茶公益助农行动”,通过对来自贫困茶区当地好茶进行公益帮扶,扶持茶产业发展,以期帮助茶农提升生活水平、过上幸福日子。

而更早的时候,今年年初,在中国茶叶流通协的指导下,小罐茶就已率先在茶行业开启“公益扶贫茶”项目。经过前期考察、开发,小罐茶联合湄潭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恩施市、政和县四地政府,甄选出遵义红茶、五峰绿茶、恩施玉露、政和白茶四款地方好茶,作为“振兴中国好茶公益助农行动”首批振兴的地方好茶进行持续帮扶。

具体而言,小罐茶通过推出 “特别情益”系列公益茶产品,在原料环节直接为当地茶农增收,并为地方好茶提升产品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为地方好茶开拓销售渠道,帮助好茶走出大山,迈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借助“振兴中国好茶公益助农行动”协会、媒体、企业三方的力量,对地方好茶进行公益推广,号召消费者对当地茶叶与茶农进行关注;最后,消费者每购买一份公益茶产品,小罐茶还将捐赠25元的产品利润给欠发达产茶区,用于帮助当地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助产、助销、助推广、可持续四大模式,助力好茶振兴、茶农致富。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恩施疫情和洪水重创了农业的情况下,小罐茶为恩施助销茶叶,还通过直播把当地特产的硒土豆推广到全国,高佑菊等茶农对生活仍然抱有期待;在湄潭,小罐茶通过对遵义红茶的深度开发,把一罐罐茶叶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单单在原料这一项就帮助茶农增收约40万元,并且打通了采购渠道,除了张国芬一家,后续还会有更多的茶农受益其中;在政和和五峰,小罐茶利用自身品牌影响力,将政和白茶和五峰绿茶从本省市场推向了全国,未来将有更多消费者了解、品尝到这些来自大山的好茶,也会有更多像卓茂招、尹化全一样的茶农能过得更好,他们的后代也能拥有对人生的更多选择。

茶农尹大哥说:“四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更让我盼着未来的好日子”。

也许贫困阻隔的山那边,还有茶农感叹生活多艰,被生活压弯背脊,生于大山最后又回归于大山;但我们相信,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帮助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茶农靠着一片片茶叶改变自己甚至下一代的命运,我们相信,那些留守茶山的人们,生活终将会像那翠嫩的茶叶一样,散发出耀眼的生机和光彩,他们的等待,是等待着更好的明天。

编辑:侯程方 审编:admin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