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1 16:43: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陈华铭参加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火炬传递。受访者供图
最好的助听器也无法让陈华铭听见声响。
他说话声音很大。从别人的眼神里,他知道自己的吐字不够清楚,但他还是愿意一次次大声说出心声——我们这些人,渴望被“听见”。
他经历过“两个世界”的穿越。9岁那年意外失聪,耳边所有的声音忽然消失,他被抛入寂静世界。
20多年来,陈华铭眼见着残疾人的教育和康复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有机会上大学的残疾人越来越多,无障碍设施日益普及,“国家确实下了大功夫”,然而一个让人遗憾的现实是,人们对这个无声群体的了解依旧不足。
陈华铭是天津聋人协会主席、中国聋协手语委副主任,他不断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渠道,向外界传递聋人的需求和难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他一直致力于推倒横在“两个世界”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帮助这群特殊的年轻人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无法与外界沟通,是听障者面临最大的障碍。
目前全国有2780万名听障者,仅天津就有将近14万人。陈华铭说,并不是每个聋人通过戴助听器、做电子耳蜗、进行康复训练就能够获得与普通人沟通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聋人只能靠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聋人,但能为他们服务的手语翻译却非常稀缺,这使得很多人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被困在无声世界里。
陈华铭清楚那种痛苦。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一天早上一觉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听不见了。这个聪明好学的男孩变得无所适从。失去听力后的第一次数学考试,他考了全班倒数第一。他抱着卷子痛哭,“当时觉得世界不只是无声的,而且是黑暗的,无比的孤独和无助!”
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陈华铭硬是靠自学和抄同学笔记一路读到高中,考入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成为第一位获得天津市理工科优秀奖学金的聋人,并在人民大会堂捧回了中残联颁发的“德敏”成才奖。大专毕业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被推荐到普通班级专接本学习,成为全国第一批参加高校全纳本科教育的聋人。
他学会了手语,也开始真正了解聋人群体,更深刻地体会到,聋人要想融入社会面临着诸多难题。
1997年大学毕业后,他曾像所有大学生一样去跑人才市场,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冷眼和拒绝。很多招聘人员根本不看他的学历和技能,一上来就问:“我说话你能听懂吗?能和我们沟通吗?”最终,大部分单位都拒绝了他。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陈华铭人生中感到最无奈的时刻,仿佛整个世界与他隔着一堵墙,墙那边的人,对他视而不见。
凭着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钻研,他先后找过4份工作,也遭遇过不平等对待的经历,最终他成为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电子政务科的技术人员。
然而更多的聋人并没有他这么幸运,很多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即使这样,遇到黑心老板,拿到的薪水还会比普通员工少。
自身的经历让陈华铭明白,残疾人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否则将会被时代抛得更远。手语翻译奇缺加大了聋人融入社会、追赶时代的鸿沟。特别是进入职场以后,“再培训、再学习变得很困难”。
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因此处处受阻,“聋人看病,如果没有翻译,只能用手写文字与大夫交流。”陈华铭说,这样的交流其实非常难,大夫往往忙得焦头烂额,没时间、没精力花那么长时间与他们沟通,因此,被误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为了让更多人接触、了解手语,并对其感兴趣,陈华铭把手语作为一门课程带进了大学课堂,他自己成了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每周五的晚上,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小会议室里都会爆满,甚至连走廊上都站着前来听课的学生。
这是一个特殊的课堂,讲台上的老师听不见大家说话,只能通过手势与大家交流,但台上台下却都非常投入。
在那之前,陈华铭去杭州参加了一次全国手语论坛,他受到启发萌发了在天津的大学里开设手语课的想法。
他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找到了天津师范大学。没想到学校欣然同意了,并将这门课定为选修课,名字就是《中国手语翻译基础》,每次课两个半小时。陈华铭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从编写教学大纲开始,整理教材、认真备课。因为没有先例,他只能在网上找、书上查,搜集和整理各种手语信息和相关知识,梳理出一整套手语教学的方法。
按照学校规定,如果报名人数不满一定数量是不能开课的,起初陈华铭还有点担心。没想到,很短时间内报名人数就达100多人。陈华铭知道自己有听力障碍,发音也并不太清楚,他尽可能地配合手语,制作丰富的幻灯片辅助讲课。一些同学有问题就给他递上小纸条,他再想办法解答。很快,陈华铭注意到,他的课堂吸引了很多没选上课的学生也跑来听课,这让他很受感动,也甘愿付出更多努力地去搭建聋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此后,他先后在清华、北大、南开举办手语讲座,推动天津20多所高校共建“天津手语联盟”,连续举办7届天津高校手语大赛,普及手语开展助聋服务。
在我国,手语也像方言一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手语的国家标准,他期待尽快出台国家手语水平等级考试和手语翻译技能等级考试,并编制相关培训教材,“尽快实现手语翻译职业化,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聋人朋友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的无障碍环境”。
去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残联等单位号召全国各地开展《国家通用手语》普及工作。借着2019年天津市承办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契机,陈华铭和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天津聋人协会的工作人员一起,组织聋人和手语研究者及专家,根据国家通用手语,制定了各个窗口行业的常用手语100句,并向全社会推广。
在他组织的“指尖传情,点亮人生”的一次推广活动上,陈华铭坐在台下,看着来自天津市火车站、天津市公交8路、天津地铁、天津博物馆以及高校的工作人员,以手语歌、话剧、小品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各行业的服务聋人的办法。
中国民航大学的情景剧《无声的歌者》,讲述了一位聋哑旅客从一开始由于沟通不便导致误机,到后来民航界普及手语后给他带来的出行便利的故事。事实上,正因为“陈华铭们”的不断推动,民航界从不懂手语,到现在各个大学专设手语课程,让聋人旅客朋友得以享受到更好的出行服务,并感受到各界对关爱残疾人事业的大力支持。
这一幕陈华铭特别激动,他说,自己的目标是在天津试行后,推向全国,推动全国的窗口服务行业普及通用手语,提升和规范助残服务,“手语好比一盏灯,点亮残疾人的人生,给他们带来温暖”。
聋人群体之间其实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是先天失聪,有的是后天因为生病等原因丧失听力,有的可能还伴随智力残疾等其他病症。口语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都会影响他们融入社会的程度。因此,与他们的交流不仅要耐心,更要先了解每个人的实际状况。
先天失聪的孩子,思维方式跟普通人天生是不一样的。原因大概在于,手语本身的语言逻辑与中文表述是不同的,“可以说,手语是他们的母语,而文字是他们的外语”。
事实上,聋人日常的表现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自卑又自闭,大多时候他们表现出的自信和乐观也让人难以想象,“我想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多的帮助,还有真正的理解”。
陈华铭认为,随着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现在对残疾人的歧视真的越来越少,很多问题的出现还是因为缺乏了解,我们需要真正的理解和包容”。
“关注特殊生命的发展问题,我们还有太多事情要去做。”他认为,特别是在残疾青年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发展的问题上,更需要有人来努力推动。
聋人群体是一个多元群体,听力丧失程度不同、口语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都会影响他们融入社会的程度。事实上,聋人融入社会的问题,从他们出生或者失去听力的那一刻便开始了。在中国有95%的聋儿的父母是健全人,他们面对失去听力的孩子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有的家长需要好几年才能度过‘尴尬期’,等他们能够正视孩子的问题,已经错失了孩子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10多年来,陈华铭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为残疾人朋友服务中。他促成了天津移动短信息爱心卡,推动了天津聋人驾驶机动车辆,帮助市政府、市残联做好残疾人电动三轮摩托整治工作以及聋人家庭闪光可视门铃安装等工作。
陈华铭常常与聋人学校的教师一次次走出校园,与企业深度交流,致力于帮助学生真正搭建能够融入外界的通道。他和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共同举办聋人创业训练营,和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共同推动聋人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
陈华铭认为,近年来政府已经给予这些特殊人群很多关注,“下一步,希望能推动政府、企业和学校形成合力,好比三个齿轮,不断咬合才能共同前进”。
听力损失严重的人要想学说话,真的太难了,陈华铭说:“因为你不知道声音的样子,自己靠感觉去发音,而且没反馈,不知道自己是否发音准确,需要有人不停帮你纠正,这太难了。”
他也期待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能产生出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但手语依旧难以被替代,因为手语对聋人而言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他们心中的眼睛”。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