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8059-268

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看全国文明村是怎样"炼成"

时间:2019-06-25 18:19:12 来源:中国文明网

六月,树木葳蕤,江南一片葱茏。

跟着满载布匹的大小货车来到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永福村,内心激荡。那里,流传着一个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蜕变传奇,更为新时代城市文明如何与乡村文明和谐共荣、城市经济如何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树起了现实标杆。

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

我们目睹了永福村的巨变,更预见了海宁沿着乡村振兴的目标一路奋进,最终梦圆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看全国文明村是怎样炼成

穷则思变 “泥腿子”上岸了

“原来是泥路,现在到处都是柏油路;原来没人家有汽车,现在家家户户开上了私家车。再来说说环境,绿化管理、垃圾分类、河道治理……样样让我们老百姓满意。”谈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的变化,永福村15组村民张国清如数家珍。

然而时光回溯到70年前,永福村却是另一番模样。“墙倒壁塌廿多家,田里芦管满满高,野鸭嘎嘎叫,讨饭捏根棒。”这句顺口溜,是当时永福的真实写照。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永福生产资源缺乏,又连年灾害,粮食减产严重,农民群众人心惶惶。

从年年受灾的贫困村到海宁最富裕的村庄之一,再到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永福村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第一个奠基创业的人叫凌祖兴。

本着追寻这段历史的念头,记者敲开了凌祖兴家的大门。

为了让乡亲们吃饱饭,时任永福大队党总支书记凌祖兴发动农民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经济。然而,地处低洼地、资源贫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困难可想而知。

“首先从种粮入手!”1957年,永福在全县第一个“吃螃蟹”,推广粮食三熟制种植技术,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60年代初,永福在全国粮食紧缺的情况下还交了200多万斤的粮食,成了海宁有名的粮食生产单位。

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看全国文明村是怎样炼成

当时的永福,还是泥巴路上的“泥腿子”,却有手有脚,不信吃不饱饭。历经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等运动,又通过改变农村生产方式,发展公社走集体化道路,终于脱掉了“缺粮户”的帽子,还成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农业搞得红红火火,村里人也能吃饱饭了。然而,永福土地比较少,平均每人只有五分六厘粮田,因此,除了交售爱国粮之外,就很少有其它经济收入了,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

穷则思变,“不安分”的凌祖兴又开始想,怎么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很快,这个问题便有了答案。

1971年,凌祖兴跟随观摩团前往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参观,被誉为“中国第一村”的华西村当时已经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并且走在了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前列。回来后,凌祖兴琢磨起来:“华西村虽然在江苏,却离这儿不远,为什么他们的经济能发展得这么快?他吴仁宝能干的事难道我干不了?”

于是,经过两年的调研酝酿,凌祖兴带领村民成立了永福村最早的集体纺织工业企业——永福绸厂,永福轻纺工业开始萌芽。

谈起上世纪70年代办厂的经过,如今已年逾九旬的凌祖兴还乐呵呵地讲起了一个小插曲。当年,因为永福村是农业“老先进”,在全国都有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县里特意关照他:“厂房要选在参观者看不到的地方,不然,人家会想,你这个农业先进村怎么在搞工业啊?”不得已,他们只好找了间小屋悄悄搞生产。

“当时县领导说,你搞起工业,农业可不要丢掉哦。我忙说,我会管牢,会管牢。”一时间,凌祖兴家的院子里,一阵欢声笑语。

因势利导 “四个轮子一起转”

第一家联户企业诞生、形成“四轮齐转”新格局……“永福制造”享誉海内外,在位于永福村辖区的许村镇北线党建示范带(先锋引领路)上,一幅幅墙画诉说着永福村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富足之路的。每每路过这里,《永福村史》编写者华利峰都不由得心潮澎湃,墙上的一幕幕,都已经成了他笔下浓墨重彩的地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永福村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上国家鼓励农村产业向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头脑灵活的永福人纷纷放下锄头、铁耙,大大方方搞起了非农产业。

一边听华利峰讲着永福村的家纺产业发展历程,一边沿着花海布艺小康路向前走,不一会就来到了家纺陈列馆。馆内,整经机、织布机等家纺生产的机器按照年代排列。一台62式提花织机,木质结构的纹理古老又深邃,在不知不觉中,记者的思绪被带回到了那个波涛汹涌的年代。

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看全国文明村是怎样炼成

从1983年开始,政府部门为个私企业、联户企业开放了绿灯。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永福家纺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84年,中央继(84)1号文件之后,又专题围绕发展乡镇企业发出了(84)4号文件,明确乡镇企业可以由乡镇办,也可以由村办、联户办和个体办。同一年,海宁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永福做了大量调研后,提出了“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思路,让民营企业的发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1986年是永福轻纺企业发展最快的一年,除了村办企业永福织锦厂以外,永福村一年内家庭式联户体私营轻纺企业就上升到了245家,全村拥有织机近千台。永福村党委书记许卫明回忆说,永福村成为“处处机器响,户户织布忙”的家纺村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联户体轻纺企业,大都利用原有的住房做工厂,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一台或数台织机,集中联户家庭中人员或是请帮工进行生产,这在当时的永福村十分普遍。

刚开始,这种低门槛的运作模式使得永福村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绝大多数村民都挣到了不少钱,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样长期处于“低小散”的企业不断受到冲击,再加上当时经济危机的冲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遭遇瓶颈。

时代给了永福村一个新的考验,扛住了就又是一次“新生”。

时任永福村党委书记曹香根把目光“盯”在了盘活存量土地上。村办砖瓦厂曾经是村集体收入主要源头之一,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经济效益逐年下滑,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提出一招“好棋”:关停砖瓦厂,利用其土地建厂房,出租给家纺行业经营户,既实现了土地的流转,也为村民创业创造条件。

然而,这一招棋遭到了“狙击”。村民们特别是厂里的职工都不同意,使得关停砖瓦厂困难重重,面对巨大的阻力,曹香根召开村民代表会、老干部恳谈会,一次次思想工作、一趟趟走家串户,历时两个多月,1999年,砖瓦厂终于顺利停办。当年初夏,第一期规划面积30亩的永福村工业园区筹建完成,一家又一家企业在这里壮大起来。

“您觉得永福村在工业经济上最大的发展是什么?”“以前家家户户办小厂,现在大家纷纷办起了大厂。”凌祖兴的回答出人意料地直白,却透露出,当年那一步,走对了。

浪里淘沙 “淘金客”跑起来

走进匿于车水马龙间的永福村工业园区,厂房整齐有序排列,货车进出忙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看到,左右两排两层楼的厂房,坐落着一批企业,身穿不同厂服的工人们正在机器前聚精会神地忙碌着。

在这个园区里,从当初的木机到铁机再到自动流水生产线,从内销到外贸,从个体户、联户经营再到集体经济、规模化发展,永福村的纺织业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如今年产值达数亿元,产品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宁金永和家纺织造有限公司就是源自这里,公司负责人姚惠标曾经就是永福村工业园区当中的一员,回忆起创办企业的历程,他仍然记忆犹新。“那时企业迫切需要扩大规模,搬到园区是企业后来壮大的一个转折点。”

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看全国文明村是怎样炼成

姚惠标说,永福村工业园区经过规划建设,厂区用水用电方便、道路通畅、交通便利,在那时的纺织行业当中是厂房条件极为优越的。2003年,姚惠标的企业规模又进一步壮大,于是在搬到许村镇工业园区后创立了“金永和”的品牌,也成为许村镇最早的自营出口外贸企业。

“现在在永福村工业园区里的企业大都不是最早进驻的企业了,20年来,不断有企业壮大起来,从这里搬出去,这里可以说‘孵化’了一代又一代‘永福企业家’。”姚惠标说。

村党组织的引导、创业环境的改善,使一个个土生土长的永福人成长为企业家。如朱如年、金新华等。

永福村民朱如年一开始在纺织厂当机修工,后改行跑市场,1990年至1994年,先后去广州、绍兴营销纺织产品,1996年回故乡入驻许村家纺城市场,1998年成立天谊布业,置办24台剑杆织机、2部扦经车。2003年,他又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海隆鑫纺织有限公司,引进了3m 植绒生产线1条,1.5m植绒生产线2条,成为许村镇上第一个引进植绒生产线的厂家。而今的海隆鑫,办公区域3000多平方米,厂区20000平方米,产品畅销美国、欧洲、南美、中东等地。

而村民金新华,同样是机修工出身的企业家。他自1997年开始从事纺织业,办起了“家庭作坊”,在当时,绝大部分的“家庭作坊”都选择做窗帘、沙发布等大众化的家纺用品。金新华却没有按部就班,他选择了生产“窗饰”这一与众不同的家纺用品。如今,他把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也给永福家纺产业带来更多活力。

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草根”企业家健康成长,在“淘金路”上,永福的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看全国文明村是怎样炼成

全面发展 追梦高质量发展

村子富了起来,老百姓过上了想要的生活,但原始的乡土气息正在慢慢流失。这时,永福村党委书记许卫明把“全面发展”这个词牢牢攥在手中。

首先,要学会“花钱”。村集体有了钱,钱如何花?如何让村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永福村的经验是:村庄要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等各项事业,舍得在“民生”上投入,花钱就要花在“刀刃”上。

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看全国文明村是怎样炼成

1996年,村里投资183万元在永福小学建造了标准教育大楼;同一年,又投资8万多元,利用闲置房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000年底前,完成总投资60万元、长870米的主干公路硬化工程,完成投资70多万元、长3公里的通组公路硬化、黑化工程……在各项事业上的投入,总算“挣”来回报——2008年,永福成功创建全市第一个“全国文明村”。

“永福村各项事业发展得都很好,路宽了,生态环境好了,人也富了。一定要我再说点什么建议,我只能说,永福村的路还可以更宽,生态环境还可以更好,人也还可以更富。”张国清对发展中的永福充满信心。

“去年,我们永福村的村级可支配资金是1268万元,农民平均收入是43300多元,是海宁市级先进党组织,还被评为五星级美丽乡村。”谈起未来发展,许卫明也自信满满,下一步,永福村将按照许村镇“大建大美”的要求,从本村实际出发,以党建引领发展,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看全国文明村是怎样炼成

其实,光砸钱,砸不出一个“全国文明村”,一个有担当、有想法的村党组织很关键。

永福村家纺繁荣了一方经济,但“家庭作坊”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曾导致了大量违章建筑的产生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当时的永福村,毅然决然把“无违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这些小作坊和机器对于老百姓来说是赖以生计的依托,要获得村民的理解,让老百姓自己甘愿拆除,首先要考虑怎么保住老百姓的饭碗。”许卫明有了思路,把班子人员按6个网格分成6个小组,一家一家走访了解情况。有些自己生意做得不顺想退出的,村里帮忙联络转让设备,有些想要继续做的,村里又到处帮忙寻找合适招租的厂房,为了安置好群众的生产和设备,许卫明动用了一切人脉联络海宁周边新建的工业园,把一些农户家里的机器搬迁到了新的厂房。

“‘拆违’本质上是拆掉村民的‘旧观念’,拆出来的空间要用‘美丽’来填满,才能让老百姓精神上也富足。”永福村每年拿出奖励金,分发给垃圾分类和房前屋后庭院打造的模范家庭。村民们违建拆除之后,首先硬化地面,有的打造了美丽的庭院,有的安装了健身器材做成了“小运动场”,开放舒适的空间让村民也学会了“享受”。

寻找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看全国文明村是怎样炼成

村容村貌的改变,带来了村民生活陋习的改变。昔日的农家小院,今天的别墅、花园洋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那样生机勃勃。如今,翻开《永福村史》,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蓝图正在展开。(海宁日报)

编辑:hcf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