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9 18:04:43 来源:央广网
近年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而且现在也越来越多样化,有些80岁的人仍然像20的一样健康,但有些60岁的人已开始需要护理了。在《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提出,老年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要使老年人能够做出更有价值的事,能够过更有价值的生活,包括要有更好的社会关系,要能够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
近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的一个分论坛,就专门讨论了老龄化问题。有专家就指出,其实精神问题以及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但却常被忽视。
来自阳明大学精神科的范佩贞副教授,有着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求学与研究经历,作为精神科专家,她谈了自己对老龄化的研究与认识。
范教授说,她的研究团队去年在柳叶刀期刊发过一篇文章,谈到有关在中国的老年人受伤和自杀的死亡率问题。实际上中国总体的死亡率是在降低的,可以看到这是很大的成就,我们人口寿命从50年代的44.6岁提升到2017年的76.7岁,而且预计在2050年前即会超过80岁以上; 同时中国的整体自杀率也下降很多,尤其是乡村女性。但是对于中国的老年人而言,自杀率还是在过去有所增加的。这些是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发布的年度报告分析得出。范教授团队论文指出,60岁以上到8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的自杀率比人口总体的平均率要高2至8倍以上。
伤害与自杀实际上是伴随人口老化的重要公共健康议题,但是很多国家对于该领域没有足够的关注。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讲,非故意的受伤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是排名第四的最常死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
而精神疾病和抑郁症是受伤与自杀的风险因子,根据过去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的老年自杀人口当中, 94%都至少有一些中度的抑郁症,60%-70%有严重的抑郁症。而从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的老年人群中,30%是有严重的抑郁症。所以精神健康应纳入到我们对于老年人健康的全面预防和干预措施当中来。
范教授认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长期的养老服务。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人口老龄化,还有我们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因为预计约有2.5-3.5亿的农村人口,持续在接下来的20到30年间搬到城市居住,而这些迁移者大都是年轻人,需要把自己的父母留在家乡,而且现在约70%的中国老年人口是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这些老年人对于子女照顾与身心医疗都有最大的需求,但却是拥有最少的资源。老年人自杀人口中,也以农村地区的男性比率最高,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更显重要。
最近几年,我们中国政府包括国务院其实对于老年人口照顾多次发表意见,并提出非常完整的指导方针。范教授建议,不只中央政府,其实国际研究团队、本地机构,卫生领域,医疗院校,社区组织,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协同加速降低中国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而来提高我们中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水平、寿命以及幸福感。
中国老人一般若有抑郁症或情绪困扰,也一般没有习惯看心理医生、或者去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老年人还是以去看身体疾病相关的医生为主。因此还需要通过医学教育的提升,尤其借重基层初级保健护理去介入,例如加强全科医生以及基层医生的培训,提升他们对就医老年人做初步的精神疾病或自杀风险筛检的能力、 并同时在基层医疗中纳入精神健康的预防或介入策略。
范教授最后强调, 适当把心理健康也纳入到老年人全面健康管理中是很必要的。
范教授在随后接受本网采访时也表示,抑郁症在老年人的人口中很容易被忽略。因为抑郁症的临床鉴别诊断跟自然老化很多现象几乎是重叠,抑郁症的九个症状里面体重的减轻或者是增加、睡眠的减少或增加,食欲的减轻或者是增加、心情对原来有兴趣的事情没有兴趣、常常想到死亡、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在看老年人的时候,许多人就会觉得这是自然老化过程,很容易忽略可能他(她)是有抑郁症的。
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作为世界级大平台,不同观点会不时的激荡,引发与会者的深思。范教授也谈及该场分论坛令她印象深刻的。她说,一位日本专家讲得很特别。在日本,独居老人,他们的身心健康比较好;反而是在一个大家庭的环境里,老人的自杀率比较高。
这些说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对于老年人的关怀。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面,都认为应该是留在自己家庭、由成年子女照顾老人最好,但是根据日本专家的研究,其实有的时候在家庭压力之下,很多老人反而为了要减轻儿女负担,而做出专业名词所谓 “利他性的自杀”,这种是比较极端的。可是也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我们对于老人照顾问题需要从各方面不同领域方向努力,除了个人与家庭对于老人的体贴关注与细心照料,我们也应提升社会与机构全方位的照护能力和品质。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