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26 10:12:43 来源:邂逅社工微信公众号
社区大学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区参与的有效载体,无论是对推动居民自我管理,还是实现社区治理与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实际开展社区大学过程中,社工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笔者在Y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负责社区大学板块的最初几个月,总会存在诸多不顺,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
如课程招募报名学员过少,链接不到合适的志愿者老师;某些课程报名者过多报名秩序混乱,无故缺课或者旷课,课堂纪律较差等等。
项目社工经过反思和整改,目前Y社区的社区大学已经可以做到井然有序的进行,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社区大学,简单谈一下自身的经验。
一丰富宣传形式
某些课程上课人数不理想或者招募不到学员,很多时候,往往是因为宣传不到位,如笔者所在社区的智能手机课程,起初开课的半个月,每节课不足5个人,让社工很是头疼,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很多社区居民,甚至是经常来党群服务中心活动的居民并不知道社区开设了手机课。
反思之后,社工在各服务领域的微信群、小区业主群、小区宣传栏、社区公告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一个周之后,手机课学员已经达到了20个左右,后来还有陆续加入的,可见,宣传是否到位对课程学员的招募至关重要。
二紧抓居民需求
有些课程,在经过长时间宣传之后,上课人数仍然不理想,那么,我们就需要去反思课程是否合他们心意?
在开设社区大学课程之前,社工都要做深入的需求调研工作,了解哪些课程是居民们最迫切需求的或者最喜闻乐见的,以社工所在的Y社区为例,气功课开课2个多月了每次人数都是寥寥无几,在对一些居民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普遍认为气功课对他们来说很陌生,根本提不起兴趣,他们多数反映对电子琴课、美食课等比较感兴趣,后来开课之后,不需要刻意宣传,每节课都能达到爆满的程度。
三积极链接志愿者老师
要提升社区大学课程质量,寻找合适的课程老师也是社工需认真对待的一个工作。社工除了可以去某些专业组织或机构对接专业老师作为志愿者进行授课之外,还要善于发现社区的潜在教育资源。
如社区中的退休教师或者具备某些特长的居民,都可以邀请加入到社区大学的教学队伍之中,这样不但可以提升社区大学的授课质量,还可以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让这些志愿者老师发挥余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四精心设计课程环节
有些社区大学课程,为什么开始的时候群众积极性较高,后来上着上着没人了?为什么会留不住人?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课程环节设置吸引力不足。
以笔者所在的Y社区为例,2019年上半年度的社区大学养生课,每次上课人数都达不到要求,甚至是赠送小礼品都吸引不到人,而下半年的养生课,人数却达到了爆满程度。
社工对比课程内容发现,两位课程老师的风格不同,上半年的养生课老师偏重理论,很多中老年人听不懂,久而久之而出现厌学现象,而后来的养生课老师,每节课都设计的非常有意思,动静结合,每堂课都能听到这群花甲年龄的学员开心爽朗的笑声,他们多是被梅老师幽默风趣、别致新颖的授课风格所吸引,现在很多社区居民已然成为这位老师的忠实粉丝。
因此,在社区大学课程之中,社工还应认真与志愿者老师进行探讨,力求课程内容和形式用足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保证学员的稳定,获得他们的认可。
五建立和完善社区大学制度体系
任何一个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服务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服务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
如某些课程名额有限,而愿意参加的人数较多时,社工就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报名制度;而课程过程中不遵守课堂纪律、无故缺课、旷课等违规行为,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
为了社工更好地对课程质量和授课效果进行把控,社工可以建立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如每门课程选出班长,让其负责班级日常事宜,社工只需要在必要时进行指导和把控,一方面可以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也可以减轻社工的工作负担;
同时,为了保证社区大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服务质量,社工除了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及时进行课程记录及课后反思之外,还应建立相应的课程监测、评估制度及体系,风险防控及应急事件处置措施等。
结语:社区大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以上只是社工结合自身服务经验,进行的总结和反思,在实际服务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实际经验的积累中去进行创新,创新是社工服务不断发展的源泉。
譬如可以尝试探索“社区大学+社区服务+党建”模式,将社区大学作为基点和平台,向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与管理、社区大学社团化等方向拓展,丰富社区大学的作用和内涵,使社区大学能在社区建设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