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8059-268

“公益之城”携手同行 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9-09-23 09:04:15 来源:解放日报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平日经常加班的周先生起得比工作日还早,因为要陪孩子一早赶到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去。第九届上海“公益伙伴日”活动开始了,而他的孩子正是“公益小记者”,“等一整天的活动走下来,估计有1万步了,到时候上‘腾讯公益’,把步数捐出去支持公益项目”,他这样想。

从城市另一侧赶来的上海杉达学院学生小芸,是来给上海“公益伙伴日”活动当志愿者的。等地铁时,她顺手在网上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影片是即将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随后,她在支付宝“蚂蚁森林”收取了电子购票所产生的绿色能量。用不了多久,她就可以种下她的第三棵“树”。未来,这样的虚拟树,将通过“蚂蚁森林”在荒漠中种下真的树。

如今,在上海,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都像周先生、小芸一样,习惯于这种“时时公益、处处公益、随手公益”的生活,他们日渐成为上海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腾讯公益平台的数据显示,公益参与人群中,34岁及以下的人群占到了75%;支付宝公益平台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在捐赠总人数中占了83%。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之外,在网络数据难以统计到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人在身体力行地为公益奉献着也许微薄但却宝贵的力量。

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上海“公益伙伴日”连续举办了九年,更多的人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结为伙伴、携手同行,用一种人文的方式,测量着这个城市的另一种温度。

新时尚·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

2019年,上海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就是“垃圾分类”。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社会组织无疑成为垃圾分类的“助燃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上海开展垃圾分类、进行资源利用以及相关环保活动的社会组织已有近百家,他们在社会动员、行业引领、资源化利用、创新示范、社区营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本次伙伴日期间的“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案例展”,选取了18家社会组织的典型案例,他们有的走入社区,利用画廊、板报、微信公众号、公益微电影等媒体,通过编制小剧目、手工制作环保产品等形式,进行垃圾分类的组织动员、宣传指导;有的帮助快递、物业等相关行业制定发展绿色标准,倡导建立自律诚信,引导行业单位规范有序运行;有的以项目运作、活动策划为重点,链接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支撑,进行“旧物回收日”“垃圾分类微体验馆”等有创意、有实效的品牌设计;有的立足社区,与街道、居委等单位密切协作,既打造了社区营造新亮点,也拓展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领域、新舞台。

本届公益伙伴日的主题论坛是“新时尚·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邀请市人大、市委党校、市绿化市容局以及来自街镇和社会组织的代表,共商共议社会组织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有效地参与社区治理的系统性工作。

温暖·市民认领微心愿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是落实中央关于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上海社会组织把规划与建设、扶贫与扶智、物质帮扶与思想理念传递有机结合,主动融入政府对口支援,以上海对口支援的云南文山、新疆喀什、贵州遵义、西藏日喀则等地为主要的精准扶贫地区,与当地政府合作,根据各地区自身的特点和脱贫需求,积极认领需求清单,设计扶贫项目,精心组织实施,不仅是输血,更是造血,推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16年、2017年上海社会组织累计援建项目170个,总投资1.15亿元。

在第九届“公益伙伴日”现场的社会组织服务“三区三州”精准扶贫展中,现场观众聆听到了千里之外在教育扶贫中受助孩子们感谢的话语,这份真诚的谢意足以令每一位心怀善意的爱心人士动容。

感动之余,许多观众还在现场认领了云南、西藏等地区困难儿童的“微心愿”——“我想好好学习,所以请给我一些学习用品”“我想要很多的书”“长大了我想当特警,现在我想要一个篮球”等;或者在寄语墙上留下几句鼓励与支持的话。

这些点滴爱心,日后都会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分类整理,送到受助的孩子手里。

希望·孩子与公益相遇

本届“公益伙伴日”将重点放在“公益四进(进校区、进园区、进商区、进社区)”中的“公益进校区”之上,邀请本市约50家中小学、高校,以公益项目的形式进行综合展示。

现场还邀请了多个适合在校园内开展公益项目的社会组织进行TED演讲,促进中小学校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让更多学校与更多公益项目“相遇”,让更多学生接受公益文化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朗朗吟诵声回荡在本届“公益伙伴日”现场。面向本市中小学生的第二届公益诗词大会,通过学生原创、寻找公益诗词等活动,让诗词和公益交相辉映,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公益情怀扎根孩子们的心田。

都说“少年强则国强”,同样道理,当少年心怀公益之情,我们这座“公益之城”将愈加繁荣而温暖。

编辑:hcf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