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8059-268

行进青海看发展青海:走出一条特色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时间:2019-08-16 09:26:26 来源:青海新闻网

微信截图_20190816080921

走访交流。

平安,百姓安居之本,乐业之基。

盛夏时节,行走在高原大地,无论是热闹的繁华都市,还是静美的山区乡村,或是草原深处的偏远牧区,处处都是一派安定祥和的繁荣景象。

70年峥嵘岁月,70年艰苦奋斗。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省委、省政府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带领全省各地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符合青海实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群众需求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攀升,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微信截图_20190816080930

社区活动。

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子 “小网格”形成“大格局”

“阿奶,您今年的高龄审核已通过了,就不用跑到社区办啦。”8月7日一早,西宁市共和路社区鹿红英等4名网格员来到惠民小区,为70岁以上的老人代办高龄审核业务。

“天天下网格,收集社情民意,办理难事琐事……”让群众享受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便利,离不开网格员这个居民最熟悉的服务者,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百姓身边,编织着民生幸福网。

当然,不光在城市,在农村、牧区,大大小小的网格遍布乡间田野、雪山草原。在城区,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等地建立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按照管理单元最小化、管理服务最优化的原则,依据社区居住人口和治安状况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通过设立公益岗位、增加协管人员、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每个网格配备若干名网格员,赋予他们联系群众、掌握社情、服务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职责。

在农村,西宁、海东等农村地区按照村域分布特点、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以行政村为基本网格,以生产合作社为单元网络,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全部纳入网格,健全走访交流、信息采集、协调处理等便捷服务运行机制,动态掌握辖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情况。

在牧区,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将游牧民定居小区按建设标准划分为示范型小区、标准型小区、推进型小区等,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会服务管理,面对面地开展居家理财、生活指导、就业培训等便民利民服务。玉树藏族自治州在258个村设立村民事务代办点,以“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方式开展代办服务,切实做到群众流动到哪里、干部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就拓展到哪里。

“小网格”拉动“大治理”。目前,全省各地划分网格22438个,确定网格员40427名,乡镇(街道)网格化管理服务覆盖率达100%,村(社区)覆盖率达98%,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三级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同时,全省建立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综合指挥调度和集登记办证、就业介绍、便民服务、权益维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

经过不断探索,我省初步建立起城区、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治理模式,形成了层级分明、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信息采集。

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 “小矛盾”调出“大和谐”

“我们两家再不闹了。”在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镇,因一点琐事产生纠纷的妯娌二人握手言和,这得益于青石嘴镇司法所“老马调解室”农村家庭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

天下和,民心安。多年来,我省围绕打造平安青海“升级版”的目标,积极探索“枫桥经验”青海化有效途径,推进社会治理“微创新”。全省各地根据矛盾纠纷的地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化解。

牧区紧紧抓住草山地界、虫草采挖、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农区紧紧抓住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工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突出矛盾,城镇社区紧紧抓住因物业管理、老旧楼院环境卫生等引发的突出矛盾,注重定期排查、提前预警、分类预防、综合调处,确保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低成本、高效率地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我省充分发挥“村警”、网格员、“五老”等民间调解员来自群众、地熟人熟事熟的独特优势,确保把问题解决在群众身边,避免了矛盾纠纷转化升级,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三调联动”大调解机制,积极推进以奖代补的人民调解员保障机制。在西宁、海东、海南等地和交通、医疗、物业等领域建设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做到一般矛盾纠纷由网格员现场调解,重大矛盾纠纷由人民调解员组成的调委会调解,复杂矛盾纠纷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委会以及司法所、人民法庭调解,增强了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在社会治理实践中,我省各地以基层党政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政法综治组织为骨干的基层组织体系日臻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过往检查。

呈现社会治理新成效 “小治安”迈向“大平安”

“现在治安越来越好,晚上再晚回家也不怕。而且自从有了二维码门牌,通过手机就能对小区的治安状况一目了然。生活在这个城市,我们感到了安全感、幸福感,有了获得感。”说起这些变化,西宁市民李女士一个劲地称赞。

平安,是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多年来,我省坚持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平安青海建设的基础工程,做好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健全街面防控、社区防控、社会单位防控、视频监控、卡口查缉管控、信息防控、虚拟社会防控……一张张守护全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平安网”在高原大地徐徐铺开。

通过地方投入、项目带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资源共建,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的“五张网”建设,社会治安防控呈现从静态向动态、从平面向立体、从增点扩面向提质升级转变的良好态势。

依托“雪亮工程”建设,着力推动视频监控向重点部位、场所、行业、卡口延伸,全省市(州)、县主要街道、路口视频探头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技防建设覆盖率达97%,农村牧区技防建设覆盖率达91% ,一些地区还实现了对人、事、物、地、组织信息的全采集和服务管理事务的全覆盖。

发展壮大保安、街长、中心户长、治安联防员、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全面推广“街长”“邻里互助”“店店联防”“十户联防”“中心户长”等治安联防经验,大力发展协勤、保安、联防队、治安志愿者等群众性义务巡逻队伍,调动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筑牢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群众的需要和诉求,就是平安建设的努力方向。针对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深入组织开展扫黑除恶、辑枪治爆、禁毒扫黄等专项行动,建立运行电信网省际出入口诈骗电话防范拦截系统。如今,全覆盖、多层面、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已初步形成。

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由2013年的81.38%上升到2018年的89.55%,连续6年保持稳步上升。村警、护林员一岗多责更加忙碌,但为民办事的积极性更高了;居民群众多元化的需求更多更便捷地得到满足了;政府掏腰包买服务,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更多了……

随着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日益推进,法治青海、平安青海建设的不断深化,变化在老百姓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悄然展开,共建共治共享和谐音符奏响了高原大地的每一处角落。

编辑:hcf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