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8059-268

两个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广州农村社会工作案例

时间:2019-07-19 15:08:55 来源:广东省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供稿

2009年下半年,广东省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耕”) 在广州从化北部山区的良口镇长流村、乐明村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专项服务项目调研,并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该项目以“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活”为主题,采取“前店后村”策略,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社会工作理念指导下,社会工作者与村民一同从文化保育、生计可持续、生态保育、社区互助、公共参与等层面,探索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扎根社区是绿耕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最基本要求。绿耕认为,一定要与社区民众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好农村社会工作。因此,绿耕采取驻村工作的模式,配备了5名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就设在村里,打破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限,根据村民的作息规律开展工作。这样,村民在碰到相应问题时,就能够第一时间找到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也能够真正跟村民建立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实现社会工作“生命影响生命”。

微信图片_20190719090950

多元培力,改善村民生计

培育村民组织是绿耕的发力点。社会工作者通过日常家访、召开会议、组织村民培训学习、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等方式,让村民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资产为本与社区经济的理论指导下,与村民一起发现村中各类资产,依托本土的优势资源,发育村民合作社组织; 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引导大家风险同担、利益共享, 不仅注重如何去满足生计发展的需求,也注重强调村民合作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在生计需求得到回应的同时,社区公共事务、社区环境等也能得到回馈(具体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微信图片_20190719091014

合作经济,拓宽村民收入渠道。绿耕在从化扎根近十年,先后组织了乡村旅舍妇女小组、生态种植小组、青梅产品加工互助组、返乡青年文化导赏小组、菜干加工小组、田间学校等村民组织,并推动合适的组织注册为合作社,探寻多元可持续的生计方式。比如,在长流村下辖的自然村仙娘溪村,乡村旅社妇女小组动员村中妇女将半废弃的老围屋修缮装饰,整改成旅社来接待外来游客。村中妇女在家务农和照顾家庭之余,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这成为妇女们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村民组织利用本地人文传统(古围屋等)和生态资源,开展城乡互动、公平贸易以及生态体验游。除了将游客引进村来,村民也带着自己种植和加工的各种农产品去城市宣传和销售。引进来与走出去,频繁的城乡互动不仅显著改善了村民生计,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村庄传统文化,保育生态环境。

关注村庄留守人口,支持返乡青年创业。绿耕还坚持社会工作的弱势优先原则,关注村庄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当有游客进村游览或是参访之时,村里的留守老人会在祠堂门口或是球场上摆小农墟,通过小农墟向城市居民推介自己制作的食材,这样一来不仅获得经济上的回报,更收获了尊重与信心。乐明村依托妇女之家公共空间,开展各种社区活动、社区教育、社区学堂等,从妇女生活互助起步,将村里的公共空间打造成为省级“妇女之家”示范点,依托社工站和妇女之家平台效应,实现“三留守”人员通向自助与互助的能力建设之路。仙娘溪村的青年们还组成了文化导赏小组,利用村史、老建筑、口述史、农耕文化等资料,将自行设计体验活动、生态种植与加工等小组整合为乡村发展的另类产业链,实现了大幅增收(收入变化见表1)。

微信图片_20190719091032

设立社区公益金,公共事务共参与

培育村民组织并借助其力量发动村民,只是绿耕农村社会工作的铺陈。在绿耕的推动下,村民不仅成立了各种自组织,也先后打造了乡村旅社、祠堂、新龙围、妇女之家等村民公共空间。无论是发育村民组织(合作社)、推动其独立自主运作,还是建设社区公共空间,最终都是为了推动村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绿耕的社会工作者身在农村, 心在农村,尊重在地知识,尊重村民的生活经验。他们与村民一起探讨何为乡村文化历史,探讨乡村的价值,不断激发村民对社区生活的想象,与村民共同寻找乡村社区的“美好生活”。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组织村民和城市消费者进行城乡互动、城乡合作,将乡村和城市串联起来,与城市市民共建美好社区。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村民组织从每笔收入中提取固定比例的资金积累起来,形成社区公益金。社区公益金用于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比如修桥修路、全村大聚餐、全村大扫除、儿童服务、长者服务等,成为联结各村民组织、动员和融合全村的纽带。2018年,绿耕通过项目开展使两个村积累公益金达到32282元。

培育社区讲师,自己的故事自己讲

微信图片_20190719091103

绿耕驻村服务,与村民结下了善缘,也与村民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和村民共同在村庄里开旅社、做产品加工、搞生态种植、建大合作社、打造公共空间等,发生了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社会工作者借着同行参访和行业培训的机会,和村民一起整理经验,分享属于彼此的故事,并趁机将村民培育成社区讲师。社区讲师既面向外来的朋友,又在村庄内部宣讲,互相学习,在总结和分享中共同成长和进步。

辛勤耕耘十年,绿耕在两个村开展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从文化、经济、环境等层面改善了社区状况, 让原来废弃的祖屋及公共空间重获新生,变成城乡互动及村民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农村从原来大规模使用农药化肥,单一的种植结构、种植方式逐步转变为生态种植、多元种植;村民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从原来单个村民单家独户面对市场,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逐步转变到合作发展经济,吸引返乡青年回乡创业;村民个人的自信心和能力也得到提升,从原来的围着厨房转的留守妇女转变为村民代表、社区积极分子、合作创业的老板……更重要的是,村民在交流合作、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等方面的主体意识明显提升,从原来对社区公共事务冷漠,公共建设方面“等、靠、要”转变为积极带头参与社区的环境改善等社区建设工作,并利用发展生计项目积累的社区公益金自主为村民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活动,回馈社区。这些社区层面及个人层面的变化,村民有目共睹并亲身参与,社会工作者也赢得了民众的信任。长流村前村支书张溪明感慨地说:“社会工作者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以及村民精神面貌变化是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编辑:hcf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