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8059-268

福建龙岩:用创新形式让文物发“声”教育后人

时间:2019-05-29 17:27:14 来源:中国文明网

福建龙岩:用创新形式让文物发“声”教育后人

参观者在认真听讲解员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5月17日,由福建省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主办的“红色遗珍 见证辉煌——闽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品展”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开展。在一件件文物和一个个文物背后的故事中,观众近距离了解了革命历史,现场感受着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

革命文物是历史的重要凭证,不仅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革命者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作为征集和保护红色文物,借用文物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在新时代下肩负重任。

文物故事重温历史 

杨成武指挥黄土岭战斗使用的望远镜、郑超麟翻译的《共产主义ABC》、红军斗笠、红四军自创建以后第一次统一的服装……走进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这些见证着红色历史的珍贵文物,在玻璃窗中,连接着过去的烽火岁月。

“红色遗珍 见证辉煌——闽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品展”展出的珍贵革命文物、实物总计8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国家二级文物23件,展出革命文物照片共129张。内容分为“红色遗珍 映衬革命先辈风范”“岁月遗珠 见证革命艰难辉煌”“血色遗存 展现英烈热血忠诚”三大部分。

闽西红色热土上革命文物众多,如何从中确定展出的文物?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馆长邓泽村介绍,展出的文物,都是在革命战争不同阶段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烈士们在战斗、工作、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包括纸质类、布艺类、金属类文物。它们普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殊性,能够充分反映革命领袖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勇于探索等精神风范,体现先烈们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展出的文物中,有毛泽东在永定时用过的饭桌、棉絮等物品,棉絮已经破旧不堪,但这恰恰能反映出领袖艰苦朴素、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邓泽村举例说。

走进展厅,文物被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不同主题单元的展陈中,每件文物后的背景墙上,都张贴着关于这件文物的故事和相关照片。静态的文物和鲜活生动的故事,两者相得益彰,让观众在看到文物的同时,更加了解其背后的历史。邓泽村说,在征集文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文物涉及的相关人物、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等进行详细了解、记录,并进行整理和核对。

开展第一天,前来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小孩的家长、穿着校服的学生,也有爱好红色历史和文物收藏的业内人士。“看着这些文物和故事,思绪一下被拉回到了革命岁月,很震撼,也感受到了先辈们的崇高精神。”看完展览后,市民刘珍感慨地说。

福建龙岩:用创新形式让文物发“声”教育后人

观众正在专注看展。

红色遗珍从何而来 

这些无声诉说历史的物件,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到这里跟观众见面的呢?

文物,是博物馆的灵魂,更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见证。对于闽西老区而言,红色文物更是那段烽火岁月的珍贵记忆。为了将散落四处的文物收集陈列,发挥其更大的宣传和教育作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广开渠道,连续多年不断地进行文物征集工作。

“征集文物的方式有很多种,一种是向老一辈革命家、老红军及其后代进行征集。”邓泽村说,博物馆开展了“‘四个一’留住老红军风采”活动,即征集一批文物、录下一段音视频、留下一幅墨宝、建立一个联系档案,前往全国各地拜访多位老将军、老干部及其子女。经过长期工作,活动获得了老同志及其后代的支持,并不断向博物馆捐赠各类红色文物和文献资料。仅在去年,博物馆工作人员就拜访了26位闽西籍老将军、老红军亲属,共征集、接受捐赠文物700余件,大大充实了馆藏文物。

文物收集要靠老同志及其后代,更要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化散为整。在永定区,丁智的名字和收藏二字密不可分。从父辈开始进行红色收藏,如今他的家里已有3万余件像章等红色藏品,并将自家二楼布置成红色展室,将收集来的红色藏品,制作成60余块展板。

“我们长期和丁先生合作,通过联合办展,丰富博物馆展览内容,同时他也捐赠了400多件收藏文物给博物馆。”邓泽村说。

而在丁智看来,收藏红色老物件是为了将红色记忆永存心底,“如果个人收藏能转化为国家收藏,那收藏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更加远大”。

类似的社会捐赠例子比比皆是。在邓泽村的印象里,还有一位“补漏”专家也热衷于红色文物捐赠。一天,博物馆展厅漏水,曹三华到馆内对漏水处进行维修,在维修过程中,他看到馆内展出的文物,于是马上找到工作人员说:“我也收藏了一些红色文物,不知道你们感不感兴趣?”得到肯定答复后,曹三华打开了他向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的捐赠大门。至今,曹三华捐赠了各类红色革命、民俗文物30余件。他始终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在博物馆收藏比放在家里有意义,更有价值。

为了更加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博物馆还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收藏家协会、民间收藏人士的交流,并聘请专业人士充当文物联络员,多方积极寻找文物线索。

红色遗珍,就这样一点一点从四处汇集到一起。除了针对性征集、社会捐赠,邓泽村介绍,还有部分文物是通过购买的方式收集而来。数据显示,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共2368件/套,一级文物4件/套,二级文物44件/套。2017年1月,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获评成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让文物发出“好声音” 

多方努力之下,馆藏文物不断丰富,博物馆有了更加饱满的“灵魂”,也有了更多对外展出和发挥宣传教育功能的“资本”。

除了刚开展不久的《红色遗珍 见证辉煌——闽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品展》,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内,还有《红色闽西》基本陈列和《闽西英烈》《闽西红土名人》《中央苏区·福建》等专题陈列。

“通过这些陈列,让龙岩乃至全国的观众都能了解闽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为革命作出英勇牺牲的历史。”邓泽村说,在固定陈列的基础上,博物馆利用于长征胜利、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特殊节庆、节点,举办专题展览,并和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联动,引进“西柏坡精神展”等其他各馆的展览活动。固定展览和临时专题展览的相互补充配合,丰富了馆陈内容,大大拓宽了受众面。

博物馆能看展,也能体验一把科技与红色历史的交叉融合。馆内,隔空感应虚拟讲解系统,通过人机互动,将“红色闽西”革命精神和历史知识鲜活地传递给观众;“巧取路条”则是通过拍照、签名、取条等环节,还原苏区通行证——路条,让观众“秒”回那段红色岁月……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十分重要,幻影成像、悬浮、3D成像等技术在文物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把沉甸甸的历史转化成易接受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了观众与文物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更多人到博物馆来。”谈及“新手段”,邓泽村说。

这也更加增大了博物馆与观众的黏性。“到博物馆里能看到真实的文物,比书本上学习的历史更直观,还可以通过一些新的设备来互动,有趣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的常客、正在读高中的李子枫告诉记者。

有展览为基础,有技术做支撑,要想让文物的“好声音”被更多人听见,还需要“广撒网”。2018年,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人数425781人次,共接待讲解385批次,开展现场教学68场。除了博物馆内的展览和相关活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还组织宣传小分队携带闽西红色经典展板,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农村、军营、机关,深入基层开展“六进”活动,一年宣讲场次达100多场,让不在市区的群众,也能在家门口接受红色经典教育,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邓泽村表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们还将继续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深度挖掘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创新形式开始社会教育活动,讲好闽西红色故事,把红色历史文化送到更多的地方。(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筱菁 邱妤 文/图)

编辑:hcf

首都公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首都公益网”域名:www.sdgy.org.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首都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都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首都公益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首都公益网 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公益热线:400-8059-268  9:00--17:30(周一至周五)     邮箱:450952431@qq.com      
首都公益网 | 全民公益传播平台官网版权所有(C)  京ICP备16047934号
 互联网反不良信息自律公约 |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